编者的话 本网刊登作者那戈撰写的《粤剧宣传和史上需要纠正的概念》,提出了与其他粤剧研究人员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一定被粤剧界认同,但文章确实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网编辑部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避免一家之言,特将那戈同志的文章刊载于此,供广大读者讨论。
在宣传和研究粤剧的问题上,常常见到一些似是而非或者含糊的概念。比如“先师”与“祖师”,“总堂”和“母堂”,“八和”因有八个堂口而叫,“八和”就是“和翕八方”,邝新华对粤剧中兴有功是当然的第一任会长,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大流派中的‘白’是白驹荣,二十年代才始用“粤剧”的名称,“南派粤剧、北派粤剧”与“粤剧南派、粤剧北派”,“都市粤剧”和“新派粤剧”,“申遗”成功了还提出“粤剧向何处去”和“粤剧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等等,下面略作述之。
◆粤剧供奉的“华光”是神。神是虚拟的,故戏行中称华光为“祖师”不对。他原是冶金行业的火神,由于粤剧(先前称广府大戏)早期是在竹木搭的戏棚里演出的,曾经有过几次戏棚被大火焚烧,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惨重,于是戏行中人就“借”华光这一火神来立像供奉,祈求他庇佑演出大戏时不再发生火烛,大家能够平平安安。因此,可尊华光为先师而不能称为祖师。祖师应是开创中国戏曲第一人——那就是唐明皇,亦即粤剧中称为田、窦二师(华光和田窦均有神话典故述之)。
◆近几年来,有人总是把广州八和会馆称为“总堂”或者“母堂”。这自诩的目的是想做世界八和“总舵主”则不必说,但人家各地的八和组织认吗?服吗?成吗?广州八和会馆无疑是最早成立的,称为“祖堂”当然可以,但决不能称为“总堂”或者“母堂”。因为有总堂就有分堂,有母堂就有子堂。广州八和会馆与香港、澳门和海外的八和会馆从来没有隶属关系,他们是各自单独成立的,这又怎么能够你称“总”、称“母”,他称“分”、称“子”呢?笑话!
◆许多粤剧史书及文章中,都解释说八和会馆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会馆中设立有永和、兆和、福和、庆和、新和、德和、慎和、普和八个堂口,故称之为“八和”,其含义是“和翕八方”或者“和合八方”。果真是这样的吗?否——非也!取“八和”二字,是当初先租后买成立八和公寓(实为会馆)时,由于李文茂率红船子弟起义反清,粤剧戏行惨遭朝廷镇压和被人歧视,两主要发起人林三和独脚英,一主张为免灭行,复兴“琼花”事业,今后全戏行一定要以和为贵,琼花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大家以后任流至何处,对内对外都必要用一个“和”字为主;另一主张行老吴连被杀,琼花会馆被毁,地产充公,官府密令严拿余孽,我等同人要永远离开琼花老巢方可免生命危险。于是大家一致决议:为将琼花梨园等事迹尽行洗刷干净,特用“八和”为名,意即和为主,人字离开是八,含括林三和独脚英的主张。这是“八和”的真正用意所在。其含义也非为“和翕八方”,仅只“和翕一方”——就是粤剧戏行。不要望文生义。事实上,广州八和会馆以前也只管辖到上六府的一些地方和港澳,以及延申影响至海外,广东的下四府和广西管辖不到。
◆粤剧八和会馆既不是邝新华创建,他也从未担任过八和会馆的会长。但许多粤剧研究史家,都以粤剧自李文茂起义失败后几乎灭行,邝新华为粤剧彻底摆脱禁令,恢复公开演出,筹集资金在黄沙兴建八和会馆新馆所并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落成作出很大贡献,就说他是担任八和会馆的首任或者第一任会长。这是想当然的附会与错误,是给假象迷惑所致。实际上,邝新华还在他从童子班——庆上元学艺之时,八和会馆早已成立,那就是设有吉、庆、福、德、永、兆六个堂口的“八和公寓”!八和公寓和吉庆公所都是独脚英、林三、梁清吉等人谋划创立的。承传琼花会馆衣钵的八和会馆(公寓)自暗中正式成立始,第一任行长(不叫会长)是独脚英,以后依次为梁清吉、小武肥赞、古大福、易金、曾大顺、末脚叶笠、陈小鲁、李运全,至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宗华卿(即靓就)始改行委员长制;1889年黄沙海旁街八和会馆新馆所落成前或者落成后,行长肥赞病故,正副行长由古秋田(即古大福)和张紫卿(即声架继、靓荣之父)担任。而邝新华却从未担任过行长或会长。甚至连副的也没有任过。然则,由于邝新华对粤剧事业的恢复与中兴确实有很大的关系和功劳——不仅筹资兴建了辉煌宏伟的新馆所,增设、调整、完善了八个堂口,健全行会组织,而且将吉庆公所划入为营业部,买山地建公共坟场,设宜居以便同人养病,设别所以安葬死者,设中西医室以赠医施药,设学校以使本行子侄有教育,推广老人院使年老无依者有所养,组新箱行为和益公司以固团体对外等等。故以其德功声望执全行牛耳,是的确的“无冕之王”。
◆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粤剧五大流派(非为笼统的二三十年代,因为二十年代还有千里驹、靓元亨、靓荣、李雪芳等人的流派),自然就是指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桂名扬这五个名伶所创的流派(简称为薛、马、白、廖、桂或薛、马、桂、廖、白)。可却又大错特错了!此“白”是白玉堂而非白驹荣。因为白玉堂和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都是三十年代才逐渐形成各自的表演和唱腔流派的;而白驹荣早在二十年代初就已经形成自己的唱腔和表演流派了,被称为“小生王”,并且还影响过后来的薛马等人流派的形成,应当与“花旦王”千里驹、“小武王”靓元亨、“武生王”靓荣和有“北梅(兰芳)南李”之说的“玉面花旦”李雪芳等同时代、同辈份的人。我们还应该知道:白驹荣三十年代有八年长——从1929年下半年始至1936年8月底,由于与戏院老板和舞台经纪纠纷及斗气息演在家只灌制唱片;而白玉堂此时期正是顶替白驹荣在人寿年与千里驹等人合作演出,后来更与卫少芳、曾三多等领衔共组兴中华班与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和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鼎足而立,雄霸省港粤剧舞台至广州、香港先后被日军沦陷。试问:在同一年代,一个离开了舞台这么长时间不与观众见面了,怎么还可以代表其流派示威于观众的心目中呢?何况小生白玉堂唱腔和表演风格与白驹荣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他们两人的流派基本上是一致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东人、音乐戏曲权威专家李凌有专文论及。所以,此“白”非彼“白”,彼“白”亦非此“白”,行内许多人搞错了。
◆粤剧以前称做广府大戏,何时将广府大戏称为粤剧?许多人认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千里驹等人力主粤剧说唱官话改为白话才出现的事。这说法不准确。没错,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广府大戏的演出都是打着“京戏”某班的旗号——这是自1854年李文茂起义失败始,唱的也是“官话”,直至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八和会馆改行长制为委员长制后的首次执监委会议上,委员区仲吾(即千里驹)在原志士班提倡用广州白话取代桂林官话(亦即戏棚官话)逐渐形成风气的基础上,首次提议通过“退京戏旗号改返粤戏”后,粤剧的称谓取代广府大戏的称谓多起来。但粤剧的称谓不是自此时始或者开始有,在广泛使用广府大戏的称谓的同时早就间中使用。如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旅居新加坡的清廷官员李钟珏著的《新加坡风土记》里记载:“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共四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其实,随着广东人大量出国到海外谋生后,自十九世纪初叶始,广府大戏到世界各地演出,西洋人便把广府大戏称为“Cantonese Opera”,所谓Cantonese意译是广州语,Opera意译是戏曲剧,合起来译是“粤剧”。还有,早在明代广东戏曲作家、番禺人韩上桂(生于隆兴六年即1572年,中举人,曾授南京国子监博士)在其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下,常用粤语演唱粤曲。所以,说“粤剧的称谓时间才只有七八十年之事”是不确切的。
◆谈到粤剧历史,常听到有人说“南派粤剧如何如何”,“北派粤剧怎样怎样”,似乎粤剧不仅仅是岭南地区特有的戏曲剧种,而是超出岭南之外的地方戏曲剧种,甚至可能被认为是两个并列而行的“双胞胎”兄弟剧种。何以有此错觉?乃因习惯语法使用当否使然。粤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前称之为“广府戏”、“广府大戏”和“广东大戏”,虽曾有一段较长时间完全使用官话,但其本质特征仍是岭南两广地区(包括今天的港澳和海南)的一个地方剧种,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薛觉先等人在表演上引进京剧及其它外省剧种的武打技艺和某些音乐锣鼓之后,粤剧(内部)便出现“打北派”之说,尤其省港大班最甚;在表演上仍然保持着传统技艺的粤剧戏班,则(内部)称之为“打南派”,下四府的戏班保留传统表演技艺的较多较好。对外做广告和宣传时,打北派的戏班则标明该班该剧表演“打北派”;不打北派的戏班则不用标明“打南派”,只标“擅长或保留传统表演技艺”。分别以招徕喜爱自己技艺的观众。这粤剧内的两种不同表演派别,应该叫做或称作粤剧的南派和粤剧的北派,而不能称做北派粤剧和南派粤剧。称粤剧北派和粤剧南派只是剧种中的不同流派;称南派粤剧和北派粤剧却变成(属于)两个不同地域的剧种了。这就是两种称谓的不同的差异之处。香港人喜欢称南派粤剧和北派粤剧,此乃属于常用口语之误。
◆ “新派粤剧”与“都市粤剧”。最近,又在媒体的宣传广告上见到一舞台新剧作即将上演打出“新派粤剧”的旗号,而且还吹嘘说XXX舞台新剧是“经典”作品。像十多年前出现的“都市粤剧”和七八年前出现的“新都市粤剧”的招徕一样,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忽然又沉渣泛起了新泡,该鼓噪一时了。
正如“都市粤剧”和“新都市粤剧”的概念和命运,既然有“都市粤剧”的提法,那就有“非都市粤剧”或“乡村粤剧”的存在;有“新都市粤剧”的再提出,就又有“旧都市粤剧”的曾在并且过去了。难道粤剧有这样的区别吗?戏剧除了题材有区分之外,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舞台表现形式都没有什么分别,都是表现一定的主题、人物和故事情节。抛出“都市粤剧”和“新都市粤剧”等的口号只是一时招徕,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观众也全然不理是否“都市粤剧”还是“乡村粤剧”,是“新都市粤剧”还是“旧都市粤剧”。总之是粤剧,好睇有益,有好的艺术让人们欣赏,观众是欢迎的。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无论什么口号的提出和多么时髦,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就得退出历史舞台!因此,“都市粤剧”和“新都市粤剧”的先后提出来,鼓噪了不多久便很快消声匿迹了。
现在“新派粤剧”的旗号打出来,观众会接受吗?它的命运能长久地下去吗?看来答案将是否定的。因为所谓“新派粤剧”的概念,明显就是颠覆和否定前人一代代承传下来的传统粤剧,认为那是“旧派”。也即是说我这粤剧作品是“立异标新”的,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不同于以往传统粤剧的作品;以前传统粤剧已经过时了,陈旧了,应该退出舞台被淘汰了。换句话说,所谓“新派粤剧”,就是新的品种——也即新的剧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旧的或者以往的传统粤剧品种;传统的粤剧我们不要了!我这新派粤剧才是有生命力的,代表着岭南舞台的未来。我现在之所以还保留着“粤剧”的名义,是舍不得它那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辉煌门面和品牌。
既然认为你这“粤剧”是新派的,不同于旧派的(即以往传统的),那干脆标明是新创立的XXX剧种好了。标明“创立新剧种”不更响亮、更鲜明、更辉煌吗?有谁还以原来的观念对你新生事物说三道四呢!只要这一新剧种的确富有艺术美感,相信观众不会随便反对而一定热情支持的。没有标明或不敢标明,个中原因和滋味只有你自己心知肚明了。这种典型行为,用旧时一句难听的话来比喻——叫做“既立牌坊,又做婊子”。即是既要打着堂皇的和原先的旗号,又要从根本上去阉割、偷换传统的东西。说穿了,实际上是黔驴技穷、无才无能无本事又充面子、不认低威的表现。时代已经发展了,过去的辉煌不可再现了,那就顺其历史自然吧。我们做好对传统粤剧的保留工作——能够保留多少算多少,才是有对得起前人创立的已经数百年历史的,和不可多得的这一艺术遗产的良心和本事。
◆“粤剧向何处去?”“粤剧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两个问题(实质一个样)如果多年前粤剧未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加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还可以这么提这么说;但向联合国“申遗”成功之后还这么提这么说似乎不合时宜和不合情理了。因为“申遗”是严肃的问题,不能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就怎么,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遵守联合国制定的准则和自己许下的承诺。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申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次是明白“申遗”成功后我们又应该怎么做。
简单地说,“申遗”就是向联合国有关组织申请确认我们国家这一项目是属于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它曾经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成就和贡献,对社会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现已走向或濒临灭绝;我们需要想出各种办法继续延缓它和保护它,让其生存下去,不致于马上在我们眼前湮灭、消失。“申遗”成功之后,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做好对这一项遗产的保护!否则,就违背了“申遗”的目的和“申遗”的初衷。因此,粤剧“申遗”成功后,就意味着这门艺术已经向博物馆走去。如果还提出什么“粤剧向何处去”和“粤剧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话,除了表明是无知和好笑之外,别无其它的解释。大家都要好好地读一读我们国家已经制定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法》,了解怎样做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遗产的“原生态”保护。
(全文完)
二0一三年七月于广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