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创造的独具风格的“红腔”,是当代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粤剧旦角流派唱腔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创造和发展,“红腔”艺术深入人心,“红腔”名曲广为传播,以其美妙无比的艺术魅力倾倒万千观众,赢得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红线女桃李满天下,许多专业演员和广大业余粤剧爱好者、粤曲唱家,学习“红腔”,演唱“红腔”,师法“红腔”,以此为荣,以此为乐,“红腔”艺术的影响已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界,成为人们崇尚、探求的中国民族艺术瑰宝。因此,学习“红腔”,研究“红腔”,探讨其艺术风格和特色,从中领会和学习红线女忠诚艺术事业,善于继承,用于创新的精神,对于振兴越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也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红腔”是在岭南这一方水土吸收岭南文化的营养孕育出来的,自然受到岭南文化的影响。“红腔”是中国民族戏曲演唱艺术,但它又是独树一帜的粤剧旦角唱腔艺术,具有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岭南文化特征,这就是它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变易性。

红线女天赋条件很好,她有清脆、明亮、秀丽、圆润的嗓音,音域特别宽阔,柔美而有力度,结实而又达远。她自小随粤剧前学艺,勤奋努力,刻苦用功,打下深厚的传统艺术基础。红线女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自身天赋的声音条件,在继承粤剧传统唱腔艺术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广采薄收,集各派之所长,并参考和吸收京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的唱腔和唱法,适合融入和吸取西洋音乐的发声方法和西洋歌剧的演唱技巧,融会贯通,去芜存箐,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群众的需求,通过其所演的剧目、曲目,进行设计和创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立于中国民族艺术之林的岭南文化瑰宝。“红腔”既具有清新鲜明的时代气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求变创新,不断发展。

1984年举行的《红线女独唱会》,集中体现了“红腔”的创造发展及其艺术特色。《独唱会》,选演一了有代表性的“红腔”名曲二十六首,其中有“红腔”开始形成的代表唱段《一代天娇》;有“红腔”经典名曲如《搜书院》之“柴房自叹”,《焚香记》之“神打”,《关汉卿》之“蝶双飞”、“沉醉东风”,《李香君》之“香君守楼”,以及《昭君出塞》、《昭君塞上曲》等;有现代剧《刘胡兰》之“忆生平”和《山乡风云》之“刘琴抒怀”;有民歌、小调式的曲目《荔枝颂》、《红娘》和《花城之春》;还有为毛主席、周总理和陈毅同志诗词谱写的新曲《娄山关》、《大江歌罢棹头东》、《花市》,等等,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红线女以饱满的激情,高超的技巧,以声刻意,以腔描情,生动、准确、深刻地表现了古今中外各类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思想情绪,曲曲唱来是新声,达到了炉火纯青、超凡脱俗的境界。一些“红腔”经典名曲作了新的艺术处理,有了新的突破、提高和发展,唱得“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田汉同志语),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而一些新曲更体现了“红腔”紧跟时代,善于继承,勇于求变创新的特点,从曲词的内容出发,遵循粤剧唱腔规范,进行创作谱写,既表现了词作的精神,又富有“粤”味,成为“红腔”新的名曲。如为毛泽东、周总理诗词谱写《娄关山》、《大江歌罢棹头东》,气势磅礴,慷慨激越,响遏行云,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为陈毅同志诗作谱写的《花市》,热烈轻快,明亮流畅,活画出一幅南国花市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的风俗画。另一首新曲《花城之春》,以粤乐《旱天雷》填词,唱出了花城广州春光明媚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还有那洋溢南国水乡风情、表现丰收喜悦的脍炙人口的名曲《荔枝颂》;更使人为之神往、陶醉。整个独唱会名曲荟萃,如串串珠玉,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加上那散文诗歌式的朗诵解说,海天一色的宏大布景,展现红线女各个时期剧照的彩色幻灯,变化多姿的舞台灯光,以及富有时代感、大方得体的服饰等的配合衬托,营造了高雅、清晰、优美的艺术氛围,给人以极其美好的艺术享受。《红线女独唱会》是富有南国特色的民族戏曲演唱艺术与时代精神、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是“红腔”艺术发展的新高峰,开创了我国戏曲演员举行“个唱”的先河。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获得很高评价,在省内外和海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红线女又以《独唱会》的部分节目先后赴武汉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南)和普京举行“红线女艺术专场”演出,受到两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戏剧界、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赞赏,认为“红线女丰采依然”、“‘红腔’无美不备”,“红腔”艺术又一次轰动武汉,誉满京华。著名戏剧家曹禺题诗赞道:
“满耳红腔惊京门,一丝红线系此心。
南国女儿今未老,高歌唱遍起阳春。”

艺术贵乎独创。“红腔”是粤剧旦角唱腔艺术,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粤剧旦角唱腔,而是别具一格,独具真谛。红线女谱熟和精通粤剧唱腔的规范法则,她的创造是遵循一定的规范进行的,但她能掌握规范,突破规范,驾驭规范,创造旋律,在音色的调节、节奏的处理、旋律的变化和板腔的联接等方面都有独创的特色,做到如古人所说:“出新意于法变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红线女演唱的许多名曲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红腔”的一些特点。

(一) 曲随人变,腔随情生

从人物出发,为塑造人物服务,这是“红腔”最突出的特点。红线女创造“红腔”,不是为了卖弄技巧故意“撚腔”,而是源于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同一板式,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感情,红线女都有不同的处理和创造,不会雷同。人们通过她的唱腔,就能感受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例如同是〔反线中板〕,在几个戏中便有不同的处理。《神打》中的“岂料他姓名标……”的一段〔反线中板〕,是紧接前段“乙反调”的〔饿马摇铃〕描写焦桂英追忆初识王魁至相爱和送他上京求名的往事之后,情绪和曲调的转换,没有用过门,直接从“乙反调”小曲尾音的“5”字突然升高到反线的 (=正线5),提高了八度唱出(岂料他姓……),而唱到“名”字时则用“1”的鼻音拉腔,再升高为“6(“标”)”的强音,这一低一高的反衬,曲调、情绪的突转十分强烈,如狂飙骤起,惊涛拍岸,表现了痴心的青楼女子焦桂英对负心的王魁寒盟背约贪新忘旧的强烈不满和无穷怨愤。《搜书院》之“初遇诉情”的一段〔反线中板〕:“方才听你念诗篇……”,是青年婢女翠莲感怀身世的悲情倾诉。其中着重突出“那风筝,可叹佢摆布由人,尽操在人家手中线”这一句,对传统板腔程式作了较大突破,把唱词推前出现,使得唱腔的拖腔得到拓展,旋律更曲折委婉,以物喻人,寄情倾诉,透过带有幽怨哀愁的歌音,显现出一个少女质补率真的性格。现代剧《山乡风云》中刘琴唱的〔反线中板〕,刚毅、硬朗而又富有感情。第一句“我哋穷苦人,齐心就有力量”,不同于一般唱法,强调“力量”两字,用短促的顿音唱出,显得坚定有力;紧接的“千溪齐水涨,河水变汪洋”,则唱得舒缓豪迈,一气呵成,有如千条溪水汇成浩瀚大江滚滚东流,形象地说明“穷苦人齐心就有力量”的道理;下一句“满腔仇恨抵得万枝枪……”,对唱词所提供的音调加以改变和夸张,突出“万枝枪”三字,加上节奏的变化,使旋律更铿锵、激昂;最后唱到“天下穷人一家亲……”悠扬、舒展、和蔼、亲切。这一唱段,生动地展现了刘琴平易近人偱循善诱的良好作风,树立于一个共产党游击队女连长可敬可亲的艺术形象。现代剧《白燕迎春》中沈洁唱的〔反线中板〕,爽朗、宽广、明亮、抒情,唱出了“红棉碧树映珠红,欢歌喜报满花城”的新景象,歌颂改革开放的成就,抒发了“春回大地,不负壮志英年”的豪情抱负,表现了新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品德和宽广胸怀。红线女就是通过对唱腔板式的不同处理和创造,唱出了各类人物的情性和心声,描画出不同人物的神韵和风貌,情真意深,多姿多彩。

(二) 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红线女对唱腔的整体艺术布局十分讲究,她与编剧、音乐设计紧密合作,共同研究,对 板式、曲调的选择,旋律的设计创作,节奏的处理变化,板腔之间的联接等都进行精心的布局设计,每个唱段都十分完整,起承转合顺畅自然,感情连贯,基调统一,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如“红腔”名曲《昭君出塞》,为了突出昭君身临胡边,面对荒烟迷惘,耳闻胡笳声响,痛乡邦难返,年亲人难见,手抱琵琶,长歌当哭,悲怀倾诉的意境,全曲选用了〔子规啼〕、〔乙反长句二簧〕、〔塞外吟〕、〔乙反中板〕等多首乙反调式的板腔和小曲,富有悲剧色彩,充满哀怨情调。开头清唱〔子规啼〕首句:“我今独抱琵琶望”,“望”字的拉腔,哀音缕缕,一下子便带起悲凉伤感的气氛。接着,曲曲相连,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有些曲调的连接(如〔子规啼〕)转〔乙反长句二簧〕,〔塞外吟〕尾句清唱转〔乙反中板〕)不用过门,直接起唱,情绪更加连贯,衔接更加紧密,唱来如波澜起伏,一浪紧接一浪,如奇峰突起,一峰高过一峰,抒发了昭君对故国乡土的眷恋,对父母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汉家天子的恨怨之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最后一段〔二流〕,锣鼓催,管弦急,声凄切;阵阵胡笳,震荡心弦,几声拜别,天涯远去。收尾一句〔二簧滚花〕:“王昭君,心惶意乱,前路茫茫。”长长的拉腔,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眼前仿佛隐现王昭君缓步前行,逐渐远去,隐没在茫茫大漠莽莽草原之中,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哀思。正是这浑然一体的艺术布局,主旨突出的精心设计,一气呵成的优美旋律,经过红线女倾情投入技巧高超的演唱,使《昭君出塞》及其他许多“红腔”曲目,成为独具特色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

(三)刚柔相济,收放自如

红线女的演唱艺术造诣很高,技巧超卓。她对行腔的抑扬顿挫,音色的刚柔浓淡,节奏的疾徐宽紧,声音的高低收放,都掌握控制得很好。她很擅于运用刚柔、浓淡、高低、强弱、快慢、宽紧的对比反差去抒发感情,刻画人物,描写意境,营造气氛。如《搜书院》之“柴房自叹”,是翠莲遭受镇台、夫人冤枉、毒打、囚禁之后,在柴房唱的一段“主题曲”,既是感叹、诉说,又是控诉、抗争。曲式的运用,旋律的变化,节奏的转换,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首句的〔哭相思〕尾腔:“千悲万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凄婉、怨忿的音调表达了翠莲悲怀欲诉、愤懑难平的心境,先声夺人,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接着一段〔南音〕转〔乙反南音〕,字字血,声声泪,是翠莲对自己悲惨命运的痛苦感叹。特别是“我似寒梅遭暴雨”的一句〔抛舟腔〕,高亢、激越、悲怆,宣泄了翠莲的满腔积愤和对所受迫的血泪控诉,如熔岩进发,巨浪翻滚,撼人心魄。随后突然加快节奏唱出〔乙反流水南音〕:“不信奴婢生来多命蹇,任人拷打任笞鞭……”再吊慢转唱〔乙反二簧〕,唱到“镇台恃势恃权”又突转〔正线二簧〕,以悲愤之情唱出“我真系无从争辩……”这前后对比强烈的节奏变化,跌宕起伏的曲调交替,突现了翠莲不屈于命运、权势,不甘于受凌辱、迫害的叛逆性格和抗争精神。不仅如此,翠莲还要“冲破牢笼”、“跳出深渊”,因此,在最后唱到〔二簧滚花〕:“若得展翅腾云,可作出笼飞燕。长空自在舞蹁跹!”时,红线女对“舞蹁跹”三字作了特别设计,把“花腔”运用融化于〔滚花〕之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翠莲渴求自由的殷切期望和纯真开朗的少女情怀。

同时,红线女驾驭旋律的能力非常强,她擅长以〔滚花〕、〔散板〕、〔木鱼〕这些看似容易演唱实则很难驾驭的曲调去叙事、写意、抒情;而且很多板腔唱词的“句”“顿”常从“尾叮”起唱,有些还从“罅叮”吐字,行腔中常用切分音,等等,以此来加强动作性和节奏感,使旋律更优美动听,更切合人物、剧情的需要。这样演唱起来难度很大,很考功夫。而红线女对此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她的演唱,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放得开,收得住,显示了她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巧,达到了刚柔相济、收放自如、炉火纯青、美妙绝伦的境界,为粤剧旦角唱腔艺术的创造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粤剧艺术大师。

“红腔”艺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研究。以上是我的点滴感受和一孔之见,敬请批评指正。

红腔艺术门外谈

红腔艺术门外谈

红腔艺术门外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