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并逐渐传播到香港、澳门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中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话特有的声韵为主的粤剧唱腔,以及浓烈地域人文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充分体现了岭南民俗文化艺术的鲜明特点。

在总体发展过程中,粤剧长于兼容并蓄,不断吸收鲜活的艺术形式和手段为已所用,使粤剧在戏曲艺苑中能够独树一帜。而粤剧能够永葆其艺术魅力,离不开几代粤剧人的心血与钻研,对艺术的不断追求。欧凯明就是这样一位将生命的执着与热情挥洒在粤剧世界里的艺术家。他说:生命中不能没有粤剧。

13岁懵懂入行:整整哭了一年

“开始学戏的时候不知道学的是粤剧。”欧凯明走上这条道路纯属偶然。1977年,在小学老师的推荐下,报考了家乡的合浦师范学校文艺班,并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由此踏上了学艺谋生的人生旅途。“要练的基本功够你哭上一年的,几乎天天都哭,”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欧凯明,再重的农活都难不倒他,然而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戏曲演员,各种基本功的训练却让这个13岁少年尝尽了苦头。“那时候整班同学都在哭,很多师兄师姐看我们练功都哭了,后来老师说把门窗关上练功。”母亲一度出于心疼劝他放弃,然而懵懂少年那时候就显露出了对艺术的追求之心:自己想留下来,很想走出来,到更广阔的天地寻求发展。父亲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男子汉,必须能吃苦!

欧凯明作为粤剧界中唯一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的得主,被誉为当今粤剧文武生第一人。文武生,是粤剧独有的允文允武行当;作为一剧之首文武生,是戏迷的偶像,能够迷倒一众戏迷,可以说是剧团的灵魂人物。俗话说,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个老倌。“梅”花香自苦寒来,演员要凭着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有机会脱颖而出,最后成功登上一个剧团文武生的宝座。

1980年2月,毕业的文艺班学员组成了合浦青年粤剧团。经过两年的潜心磨炼,凭着扎实的功底,极具感染力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欧凯明很快成为剧团的台柱;也因为这些基本功,让他在从艺3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做出武生“倒地复起”、“乌龙绞柱”、“侧身铲椅”、“莲花座”等高难度动作。

难舍红豆粤剧梦 欲转行之际遇恩师

若干年后,正当这些风华正茂的“红船子弟”大展身手,收获艺术成果之时,却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散了,广西粤剧发展面临很严峻的局面。1985年1月,合浦青年粤剧团撤销,演员们为了谋生各行东西。欧凯明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是幸运的。他在合浦青年粤剧团解散后的第二年,考取了广西艺术学校,毕业后留在了南宁市粤剧团。然而,直至1991年,欧凯明的月薪也仅为64元。“剧团书记帮我申请困难补助,加起来我一个月工资就98元,当时我已经28岁了,温饱都难以为继。”他回忆道,那个时期,是从艺生涯中最彷徨的阶段。为了生存,欧凯明开始去歌舞厅唱港台流行曲,去拍电视剧。“当时粤剧看不到前途,而且广西一位导演很欣赏我,所以,我基本放弃粤剧了。唯独是每次随剧组拍外景,都要练功,硬是觉得电视剧不够过瘾。”在拍了《远征》、《潘曼》等两部电视剧后,立心转行的欧凯明收到一封扭转命运的电报:知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意欲把欧凯明调往广州。“实话说,南宁文研所所长把电报消息告诉我的那一刻,我没有激动,而是很平静地说了一句:‘我想去拍电视剧。做戏太苦了。’”欧凯明说,不是不喜欢,但艺术不能当饭吃,他说自己自1977年入行至1991年,就没有完全不用担心基本生活问题的一天,“反而拍一部电视剧能解决半年温饱”。

幸而,内心对舞台那份不舍之情,让粤剧成为了欧凯明事业上的最终选择。欧凯明来到粤剧的发源地广州,开始了他崭新而卓越的粤剧生涯。短短几年时间,他便演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好戏,如《刁蛮公主憨驸马》、《林冲》《武松大闹狮子楼》等等。1992年,欧凯明捧走了广东省首届粤剧艺术大奖赛金奖;1995年捧走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1999年成为广东省“跨世纪艺术之星”;2004年成为粤剧界第一位硕士艺术家;2011年捧走了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短短几年时间,欧凯明几乎把所有舞台表演奖项都拿到了。

“如果红线女老师亲眼看到我摘得二度梅,她肯定会很欣慰的。”谈到已故的恩师红线女,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欧凯明不觉湿了眼眶。欧凯明对红线女感激有加,直言“没有红线女,就没有今天的欧凯明。他表示,是红老师在他最迷茫的时候,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他淋漓尽致的发挥。

岭南一粟倾唱粉墨人生

欧凯明在艺术舞台上驰骋三十多个春秋,于2013年为戏迷奉上了一场粤剧饕餮:《岭南一粟—欧凯明艺术专场》,这是欧凯明从艺三十五年来的个人专场,也是其对粤剧艺术的一次小结,更是关于粤剧艺术的一次思考,一回感悟,一种提升。专场集合了《黄飞虎反五关》、《搜书院》、《斩经堂》、《南越宫词》、《刑场上的婚礼》等的精彩片段,戏与戏之间以欧凯明对粤剧的内心独白串场,道出了他从艺以来的艰辛、困苦以及快乐和享受。以五部经典剧目精华,塑造五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他将每个角色的特点都展现出来,表演细腻、传神,充分展示了一个粤剧艺术大师的水平。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剧目,不同角色都演绎的入木三分。

欧凯明正是凭经典现代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摘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刑场上的婚礼》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现代粤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和广州起义80周年而创作的主旋律作品。剧中加入现代音乐、歌舞剧等新元素,而粤剧优美的唱腔和韵味同样得到很好的保留。该剧8年来已演出400多场,感动了众多年轻人。

“用最大力气培养粤剧接班人”

“现在我带着10个徒弟,在他们身上花的时间比在我儿子身上都多。”欧凯明说。欧凯明现任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虽然担任行政管理职务,但他也尽量把行政事务交给别人,“拿最大的力气去培养粤剧接班人”。他还表示,粤剧如今已经成为广东人包括华侨的情感纽带。所以,培育青年人已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欧凯明不仅致力于培养青年演戏,还花心思吸引年轻人看戏:“我们的定位是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能够吸引他们一直看下去、中途不退场,这就需要从舞美、灯光、音乐和表演上作相应的调整,同时要有基本功的展示。怎么把音乐做得既保留粤剧的特色又更加时尚呢?以《刑场上的婚礼》为例,我们用了《彩云追月》的音乐作为主题音乐贯穿整部戏,不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带着这个旋律,毕竟年轻人对这个音乐很熟悉,也更容易将音乐中的情感代入剧情。”

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欧凯明以其朴实的表演,英武俊朗的扮相,高亢激越的嗓音,扎实的武功,细腻传神而富有张力的表演风格,获得广大观众的大力支持。他的表演真实自如,洒脱而不轻佻,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大胆突破,革新创造,使粤剧得到枝繁叶茂的发展。如今,欧凯明每年在广州粤剧院的演出超过百场,再加上公益筹款、下乡惠民等,每年演戏不下150场,并先后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为传播粤剧表演艺术,推动粤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