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这个名字还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外婆说起的,一直以来也无缘亲睹这位老艺术家的风采,就在六号那天,我如愿以偿的见到了她。
得到马先生在北京演出的消息还是来自红豆的《咚咚锵》。一篇介绍马先生新编豫剧《穆桂英挂帅》的文章吸引了我,不仅仅是想亲眼看看这位八十老帅的风采,更是想体会一下这出戏的“新”。
当我步入剧场,首先看到的是那交响乐团的众多乐器。看着这些来自西方的乐器,心里的鼓也就开始打了起来,我是怎么也想不出这交响乐团怎么为戏曲来伴奏的,虽说听过一些现代戏,呵总觉得不是个味儿......前奏是一场对战争的描述,随着音乐的响起,仅是让人看了一串字幕,便把人带到了几百年前的宋辽战场上。其声势浩大感人至深,竟使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我要上战场”的冲动。
场上的龙套也不是四平八稳的站着了,而是将舞蹈艺术溶入了进来,整个舞蹈化,阵容化。 与众不同的是戏里的念白已全改为京腔京韵,这倒是我以前从没有听过的。在看戏的时候,自己也常犯糊涂,我是在看京戏?还是在看豫剧? 细心的观众们是可以看出编导们的另一创举----将戏剧传统舞台进行歌剧舞美化处理,采用现代舞台多层布光布景的方法来表现戏剧深刻的主题。即使是在每场之间的换布景时,也有戏看。这就要看观众们的想像力了......当戏台上一片漆黑,字幕上仅写着“杨府.花园”,这时,耳边就响起了刀剑相交之声,仿佛将人们带进了那杨家的操练之中。
场外的白雪飘飘,场内的掌声不断,环顾四周,竟是坐无虚席。寒冷的天气并没有湮没前来看戏人们的热情。 第四场《点兵》是由马先生来唱的,她人还未出场,台下已是掌声一片了。随着咚咚的战鼓之声,一身戎装的马先生亮了相,她依然是风采不减当年。
在我陶醉于此之时,马先生已开始唱了,那脍炙人口的“辕门外三声炮......”似行云流水,足已“绕梁三日”了。她是那么的自信、自如,俨然一位威风凛凛的女将军。 看着看着,心里就总想记下来些什么,可是,真的当我现在提笔写的时候,竟不知该如何写起,只知道现在是满脑子的那出戏,竟没别的了。
寥寥几句,草草收笔,此刻的我,仍在回味着那绕梁之音。
不知你是如何看待此事——观马金凤《穆桂英挂帅》有感
作者:蓝叶子
马先生的演出结束了,可我仍示脱离那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中,这一次的新编《挂帅》一剧,编导们融京剧、古典音乐、西方交响乐为一体,将之与戏剧本身的场面相结合,实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有人说这出戏不好,无论是对什么来说都是“糟蹋了”。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们处于一个现代的社会之中,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被各种新兴的文娱所吸引,戏曲的发展确实也使不少人大伤脑筋。戏曲要发展么?要改革么?如何发展?如何改革?这就需要有人来探索她,来实践她。而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却是艰辛的。
我很是佩服马先生的。八十高龄的她仍在为戏剧的发展不停的探索着。既是探索,人们对此的评价自是褒贬不一。
一位专业搞舞蹈的女士亲口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是马金凤,决不这么糟蹋自己”。难道马先生此举是自毁长城吗? 我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认为这正是马先生的良苦用心。试想,这么大动作的一部戏曲,运用了各方面的人才来为她制作,成本也是很高的,在市场的这个大环境下,总也要有些回报才是。我相信来看这场演出的人多半是因为由马先生来挑大梁,看的也就是她。如果没有像她这样的一位老的艺太家,那人气儿,那票房能上得去吗?再说,这确实是一部好戏,这一次的创新,并没有将戏味儿化没了,而是通过了其它的手段将戏曲里某些表现不出的东西突出出来,以弥补其不足。
八十的高龄,连演一周,这样的举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来的。我是很看好这出戏的。
我认为,不是每出戏都能这么改革的,适当的找一些适合改成这种类型的戏,相信观众是会很喜欢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