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80岁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来到北京演出豫剧《穆桂英挂帅》,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兴趣。不是因为《穆桂英挂帅》这台戏,而是戏中扮演穆桂英的马金凤——这位78岁高龄还“挂帅出征”的老妇人。 保利剧院3号化妆室。敲门,听到回应后,我推门走入。见到马先生的第一面,让我有些始料不及。她迎着我走过来,听我自报“家门”,然后双手握住我的手,连说“欢迎欢迎”。和蔼,亲切,就像我父母家左邻右舍的大妈。她没有“老艺术家”的劲儿,身上流露出中国最普通老百姓的气氛,这种气氛驱除了我原先怀有的紧张。
“你坐,我要化妆了。”说着,她转身弯腰去提一只棕褐色的、有三层木匣的物件。她小心地把它放在自己坐的椅子右边,打开木匣的顶层盖子并把盖子靠着木匣。这时我才看清盖子上刻有四个字:可爱的曲。我估计是什么人送给马先生的。这样想,嘴里便说:“马老,这盒子是您的传家宝吧?” 马先生听了,停下手里的活儿,转过头看着我,两只眼亮亮的。
这木匣子河南人叫“头脑盒”,就是指专门放女人头上饰物的盒子,在南方,人们用它来送饭。这是马先生的母亲1942年第一次去上海买的,一块大洋。买的时候木匣盖子上就有“可爱的曲”四个红油漆字。母亲把“头脑盒”送给马先生,说,你一个月不要吃鸡蛋了。演戏前吃一个鸡蛋是马先生的习惯。那时,马先生20岁。“文革”时,“头脑盒”被抄。直到“四人帮”倒台,马先生才在剧团的库房中找到它,快成散片了。马先生找了一位工匠,把“头脑盒”重又装钉好,一直用到了今天。“现在女演员都用非常漂亮的化妆盒,可我还是喜欢用这个,顺手。” 化妆台上放着一面矩形镜子,除了镜面还清晰,框架已是锈迹斑斑,还断掉了一段,整个镜体被三条同样锈迹斑斑的铁丝箍着。
“马老,您这面镜子有年头了吧?”
“这是我14岁时母亲花一块大洋为我买的。它一直跟着我。每次化妆我都用它,不跑色(就是不偏色。作者注),不变形。”
旁边有位豫剧团的工作人员说,那边钢琴上还有梅兰芳大师送给马老的一顶九凤冠。我转头望过去,钢琴上确有一顶扎着九只蓝色飞凤、镶着紫红玉石及吊缀着众多珍珠的戏冠。马先生走过去,深情地小心托起九凤冠,另一只手轻轻抚弄。马先生说,这顶九凤冠是当年梅兰芳大师率戏团到洛阳学习豫剧《穆桂英挂帅》时送给她的。她把九凤冠视为家宝,每次演出《穆桂英挂帅》都要戴上它。
马先生演出前要喝一碗面汤,吃一个鸡蛋,这是她7岁正式登台演戏到现在一直不变的习惯。可在4日晚首演的那天,来采访的媒体很多,马先生又要顾及采访又要忙着化妆,根本喝不了汤吃不了蛋。我不忍再打扰,悄悄离开。
10日晚是马先生在北京保利剧院10场演出的最后一场,在3号化妆室里,马先生应付着采访、签名、合影,等一拨一拨的人走了,室内安静下来,马先生一屁股坐在椅子里,长长吐出一口气。工作人员把晚饭端来,是一碗面汤、一碟咸菜和几张鸡蛋饼。
我在后台观望马先生的演出。她一亮相,全场喝彩。她的嗓音高亢嘹亮,一招一式透着强烈的精气神儿。我的耳边响起工作人员说的话:“像马老这般的年岁还活跃在舞台上,中国难找第二人。只要上台演戏,马老什么毛病都没有。” 在观众的掌声与喝彩中,马先生谢幕,把鲜花送给伴奏的乐队。大幕拉上,马先生用水袖轻拭面颊上的泪滴。很快,笑容又浮在脸上。 《北京青年报》 卢北峰
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观马金凤《穆桂英挂帅》(蓝叶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