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平。豫剧字的阴平同普通话比调要低,普通话是高平调,而河南话则是中高的调,尾音上扬,有点类似普通话中的阳平,只不过,豫剧是前平尾扬,而普通话是由中至高直接升上去的。需要说明的是,在韵白的时候,豫剧的阴平有时候为了旋律线的更好也处理成高平调。在唱腔中,既可以处理为“前平尾扬”的豫剧念法,也可以处理为高平调念法。在豫剧的方言话白中,则必须得是“前平尾扬”的豫剧念法。需要补充的是,豫剧中的阴平字和普通话的阴平字并不对等。因为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中基本还是遵循“清归阴平,浊归阳平”的原则,但是普通话基本是“入派三声”了。如,“结”、“客”等字,豫剧中是阴平,而普通话中则分别是阳平和去声。

2、阳平。豫剧的阳平类似普通话的去声,都是高降调。

3、上声。豫剧的上声单念的话是高升调,介于普通话阳平和阴平之间,豫剧上声字出唇的起始位置要比普通话的阳平高,但并不是高平调,所以还是高升调。

4、去声。豫剧的去声类似“入声字”,不同的是,整个发音要比入声字长,不似入声字那样发音短促。如果和普通话的去声相比,豫剧的去声要比普通话的低很多,属于“低降调”,而普通话为“高降调”。

简单说说上声字的变调:

两个上声字相连,如果两字的唱腔紧密,则前一个上声字要变调为“降调”,后一个不变。如,“我好比路旁花”中的“好比”,“好”字变“降调”;如果两字的唱腔比较舒展,关系不紧密,则两字都可按照“上声”本调来唱,不用变调。如,“止不住泪珠儿点点如麻”中的“点点”,“我好比路旁花风吹雨打”中的“雨打”。

三个上声相连,哪两个字的唱腔关系紧密,则这两个字的前一字变为“降调”。如,“我好比路旁花风吹雨打”中的“我好比”,“好”同“比”关系要比“我”的关系紧密,所以“好”字变“降调”,“我”与“比”还是上声。

以上只是静止地来说字的四声,如果是一个词语、词组或者句子,里面的变化会很多,但是升降的性质大致一样,只不过是高与低的区别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