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才文武行出神入化散幽香
甘当配角“戏补丁”独秀豫苑斗群芳
映日荷花别样红
——记青年表演艺术家魏俊英
我有幸又一次观看了河南省豫剧一团经过修改加工的《常香玉》,感触颇多,该剧的成功,令广大观众拍手叫绝。令戏迷瞩目的除阵容强大、表演精彩、剧情跌宕、感人肺腑之外,则是对黄桂英的饰演者魏俊英的称颂,她虽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仅有三句唱词,几个造型和几个亮相,却展示了常大师的艺术精髓,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赢得了同剧中高潮时一样的掌声。她究竟魅在哪里,仅从学、美、创、德几个方面作一简要的描述。
学——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天资聪慧、有艺术天赋、悟性好的魏俊英,刚满十二岁即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表演班。在校期间,勤奋好学,刻苦练功,五年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优异成绩跻身于令人向往、名家云集的河南省豫剧一团,如鱼得水。颇有想法的她,独辟蹊径,按常香玉大师成为尖子演员的三个渠道(戏曲学校——剧团——老演员、名演员收徒传艺),把剧团当作大学校,拜老演员为师,遵循 “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她所不知道的知识,谁就是老师”的教诲,从学以致用着手,以用促学,将所学知识、技能、同舞台上的运用相结合,研究剧本、唱词、角色、行当、唱腔、情感、人物之间以及同舞台美术、乐队之间的关系等,全面提高了她的适应能力。她不耻下问,偷着学,练中学、学中练,以超人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较全面地掌握了多种角色和行当。
文学大师左拉说:“凡献身一种事业的人,就会从那里找到一个向导,一个支持,一个仿佛能规定她胸内心跳的调整器。”她的好学,博采众长,使她成了一个所谓“戏补丁”,许多戏未经排练就能“救场”。她先后替补过《三哭殿》中的秦英,《抬花轿》中的花婆,《黑娃还妻》中的白妮,《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大祭桩》中的黄桂英、春红和李媳。“救场如救火”,这个难得的“救火者”,这个被誉为“金丝绒戏补丁”的魏俊英,这个豫剧界的“韩再芬”,渐渐成为名团必不可少的风云人物。
技艺日臻成熟,在该团有了一席之地,令人刮目相看的魏俊英,相继饰演了《五世请缨》中的穆桂英,《三哭殿》中的詹妃,《抬花轿》中的周凤莲,《鞭打芦花》中的闵子骞,《清风亭》中的贺氏,《小二姐做梦》中的小二姐等角色,展现出了她一专多能的本领。
当年,在她作客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名段欣赏》栏目时,把《大祭桩》中黄桂英选段演唱得典雅靓丽、字清腔正,主持人白燕升对这位刀马、花旦行又能唱闺门旦的演员十分佩服;当得知这个戏是为“救场”逼出来的,已成为她常演不衰的优秀剧目,也是河南省豫剧一团的保留剧目时,感到非常惊讶,赞誉她这个跨越多种行当并有成就的演员实属罕见。
已具大专水平的魏俊英把提高文化素养作为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坚持文学进修、博览群书,把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再指导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
文化提高了她的思想艺术水平和舞台气质,将内在的文化素养与外在艺术表现形态相统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体现观众的审美理想,明善恶、寓褒贬、感人以情理,给人以激励;文化促使她能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使她的表演风格大方脱俗,在表现人物时摒弃一切与人物性格无关的动作、神态,捕捉人物典型的性格特征。运用艺术技巧“深穿其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精致的艺术形象,给人一种“气韵生动”的美感享受。是继阎立品先生之后,重视文学修养的青年演员之一。
美——美不胜收卓尔不群
名团、名师的培育,汗水和泪水的浇灌,文化和时代的蕴育,把她锤炼成了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青年表演艺术家。外观形表美、人物造型美、唱腔美、表演武打动作美是她最大的优势。魏俊英是一个非常会做戏、深谙豫剧美学神韵的演员,不但全面、熟练地掌握了豫剧坤伶各个行当传统表演程式,还能将现代的舞蹈元素糅入表演之中。她的表演内蕴丰富,层次分明,刚柔相济,大气洒脱,超凡脱俗,妩媚风流。她最擅长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凸现真情实感,浸润文化意蕴,注入人性内涵,达到浑然天成,细腻传神的艺术境界。以《挡马》为例,这个移植京、昆、河北梆子有高难度的武戏,她采用“武戏文唱”的手法,将武技表演和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相结合,以娴熟的绝技和默契地对打,刻画人物性格,抒发人物思想感情,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活动,以鲜明的神情与气质,把女扮男装的杨八姐演的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她就是凭借独特的武功和《大祭桩》中春红的“表花”荣获第五届“香玉杯”艺术奖的。
戏曲以唱为主。魏俊英在戏校期间,以武功见长,嗓子曾受到一定影响,但她能科学地采摘各派名家之所长集于一身。她较全面地继承了常派的“混声唱法”,巧妙使用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联合唱法,丰富了她演唱艺术的技巧性和表现力;丰富了她宽广的音色音域,纯净的音质和吐字、润腔技巧。行家认为魏俊英唱功基础扎实,气口、板头、发音、吐字以及声音的强弱,收放,共鸣的使用,都有相当的功力。如在她主演的《樊梨花》中的抒高音激越、奔放之情,在《红菊》中金彩凤的典雅、秀丽、柔美之音,在《小二姐做梦》中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甜润娇美等角色的塑造,都显得明晰顺达,松弛自如,给人以字正腔圆和形美的艺术享受。她的唱腔不拘泥于某个流派,把演人物、不演行当作为奋斗目标,根据人物年龄、身份、情绪的不同设置内涵有别的唱腔,所以戏路特别宽广;她的戏歌和伴唱均属上乘,常常令观众回味。正因为如此,她才能担当帅旦、刀马、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诸行当,成为戏迷推崇的“全旦”演员。
创——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魏俊英是一位有胆识、具文才、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佼佼者,在全面提高文化素养、传统美学精神和表演程式的基础上,根据生活内容变化和观众审美的需求,从主题、规定情境出发,根据人物需求,大胆创新,不断地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
穆桂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英雄人物,这个原本是替补别人角色的魏俊英,认为传统的唱、念、做、舞单调,多年不变,不够威武,她在表演熟练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从身段、唱腔、开打几个方面都进行了加工,将老生的台步运用到穆桂英出场之中,把这个在《五世请缨》中的配角塑造的大气酒脱、沉稳庄重、豪迈帅美,使这一人物既不喧宾夺主,又不失巾帼英雄本色。
《清风亭》中的贺氏是老旦行当,让魏俊英担当,对她是又一次考验,她知难而进,在生活中找原型,从人物规定情境下的内心活动中找他的苦与乐。以人物情绪、形体动作、唱腔念白、人物内在情感上细细琢磨,并融入生活化的语言和对白,使观众听着亲切而感人。专家的评价是“魏俊英在唱念和表演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此类角色的塑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06年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按照《樊梨花全传》,借鉴传统戏曲版本,改编创新了大型古装戏《樊梨花》。全剧强化了文学和人文意识,突出了思想境界、艺术品味和思想含量,以历史与现实为依托,用当代视角描写穿越时空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历史故事演绎当代人的感情和人际关系。
在艺术创作上走专家与演员相结合的道路,按自己的条件和人物需要创腔。唱腔刚柔相济,帅旦和青衣行当风格分明,运用恰如其分,让观众判若两人,全面体出了樊梨花爱与憎和为贵的鲜明性格。表演打破了概念化模式,运用戏曲表演的特殊表现手法和典型的动作塑造樊梨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的艺术形象。全剧融入时代气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突出真、善、美,演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感召力,为繁荣中原先进文化,为戏曲的改革创新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她的创新具体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的英明论断。
德——明德惟馨敬业乐群
魏俊英在中青年演员中,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她有一个平常心,顾全大局,以团为家,视“团兴我荣”为己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甘当配角,乐于当“戏补丁”。戏剧评论家荆桦先生的评价是“当好戏补丁并不容易,这需要平时留心,勤奋学习,有一定的才能,有足够的勇气才能胜任。”
魏俊英同观众始终保持血肉关系,内心时刻装着观众,把广大观众认可与否作为衡量自己艺术创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观众需要,她都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满腔热情地为观众献艺,正因为如此,她理所当然的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支持。2005年曾以高票获得“叱咤中原——河南戏曲演员排行榜最具魅力奖”。
从艺二十多年来,她是随着戏剧行当、角色的竞争与挑战自我和艺术积累奋斗成长的,她的表演是成功的,效果是强烈的,正因为如此,她理所当然的获得了多个奖项。1993年获“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优秀旦角表演奖;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表演一等奖;1993年、1999年两次代表河南豫剧界赴台友好演出,《台湾民报》、《申报》赞誉她“唱做俱佳”、“文武兼备”。河南省戏剧大赛中,以《魂断上河图》中的苦妹子,《金沙滩》中的刘金定,《红菊》中的金彩凤三个配角,荣获八、九、十届表演一等奖成为我省独一无二的配角夺得“三连冠”的演员;是继王素君先生之后,成为新一代“反宾为主”的典型人物。
现为郑州市人民代表的魏俊英,多次被评为省文化系统“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其事迹编入《跨世纪人才大全》,《中国豫剧大辞典》,《中国文化名人录》、《中国当代戏剧通典》;上海、天津、山东、陕西等多家电视台特邀做文艺演出,曾参加为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做专场文艺演出;还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2003年10月代表豫剧界参加“首届北京国际演出季”演出。
以敢于超越自我,争创第一,奇艺惊人拼万死,纵情高歌化长虹的魏俊英,是一位不尚空谈,德厚流光的演员,“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是她的座右铭。希望她再接再厉,勇于开拓,继续发扬励志、励智、励胆、励诚的精神,为豫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多干实事,做出新的贡献。
时逢她将有新剧目出台之际,学咏律诗一首,再嘉其胜:
桂英痴情祭李郎,光普挡马返宋邦;
贺氏悲吟沁肺腑,鞭打孝子芦花扬。
革故重塑姑嫂和,独秀二姐梦新娘。
《清》、《金》、《红》剧三连冠,反宾为主惊四方。
注:《清》——《魂断上河图》
《金》——《金沙滩》
《红》——《红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