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乡僻壤小花茁长
1965年春天,李新花在曹县楼庄乡孙湾村出生了——这是人生不可抗拒的“天意”——是缘于这块戏剧文化庶地对一个未来梅花奖得主的冥冥召唤呢?还是缘于一个艺术生命对这块戏剧沃土的急急寻找?
父亲年逾不惑,自是活得明白。纵是千金,足让他喜不自胜。在春天,再没有花儿更喜人的了。就叫她新花吧,愿这个崭新而美丽的生命,有一个更新更美的明天。
物质的匮乏并非真正的不幸,真正的不幸是爱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花又是幸运的,因为她自幼便生活在爱里。家人抱着她走亲访友,背着她下地干活,就是推碾拉磨,也舍不得扔在一边,而是把她揽在怀里,放在磨棍上一圈又一圈地跟着转悠。如果说泪水与哭泣是由痛苦制造,那么欢笑与歌声则是由幸福酿成。这个时候,“戏迷”父亲一边推磨一边高兴地哼起“两夹弦”,而尽享着亲情幸福的新花则会跟着唱,在窄窄的磨房里,这样的歌声与欢笑,常常会与“嗡嗡”的磨声相伴始终。
两夹弦也是一个地方剧种,曹县的北邻定陶县就有一个这样的剧团,曾受到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父亲自小就喜爱两夹弦,而爷爷则很早就会拉弦子。家里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父亲唱着的时候,爷爷就跟着拉起来了,或者是爷爷拉着的时候,父亲就跟着唱起来了。而这时,哑哑学语的新花也从“观众席”蹒跚地走向前台,跟着唱起来。这虽是农家庭院里的自娱自乐,但在幼小的新花眼里,却无异于辉煌的“艺术盛典”。
小新花的老师不仅有父亲和祖父,还有家中墙上挂着的那个有线广播。只要里边唱戏,她的魂儿便被勾走了,不吃不睡,如同着魔,不到唱完,决不离开。更让人惊异的是,一旦听完,她竟大差不离地学会了。她成了村里的小小“名角儿”,左邻右舍、大人小孩,有时起哄让她来上一段,而小新花竟也毫无惧色,就地一站开口即唱,街头巷尾、庭舍场院,成为她最初的舞台。
李新花9岁那年,代表学校去县城会演,一曲《红灯记》唱段,唱亮了所有观众的双眼。一个初次进城的农家女娃,“震”住了见多识广的评委。县剧团的老师识才若渴,当时就动员她留下学戏,未料这位小“李奶奶”竟以想家为由摇头谢绝了。后来,带队的老师和李新花开玩笑:“新花学戏怕想家,剧团想要也没法”。
李新花13岁,机会再临。1978年县戏校招生,她在老师父母的支持下,欣然赴考,终如愿以偿。一试即中,举家欢喜。只是家境贫寒,衣物难备,东凑西借,才勉强成行。报到那天,父亲借来一辆自行车,由邻家大哥送往县城。
李新花进入戏校,心无旁顾一意求学,拼命地汲取艺术的营养。她美丽聪慧,悟性甚佳,静观细察之间,一些唱腔便心领神会了;勤奋好学,意志极强,晨练晚习之中,一些动作便运用自如了;加上老师水平较高,不少已是唱响鲁西南乃至全省的“名角”,她很快便脱颖而出,一串折子戏的主要角色便非她莫属,在一些传统名剧中扛鼎主角,她也由此确立了主工闺门旦、花旦兼青衣、老旦的艺术行当。
才华初露 艳惊齐鲁
曹县戏校办学目的,当然是培养后备力量,为豫剧储蓄优秀人才,但其真正的初衷,却是重建“曹县二团”。1980年,时机成熟,戏校改为“曹县豫剧二团”。李新花也成为县剧团的正式演员,一个真正的艺术舞台,展现在她的面前。
建团初始,团里扩充人马,原一团的一批名演随之调入,其中就有成为她恩师的王东红。王东红乃豫剧大师闫立品的嫡传弟子,之前早已声名远播。这让李新花喜出望外,也让她暗自使劲,虚心学习,以求真经。王东红老师爱戏又爱才,她对扮相俊美、表演洒脱、唱腔圆润的李新花,喜爱有加,遂收为弟子。正常排戏之后,再喂以“偏食”,严以指导、悉心关爱。李新花学戏本具天赋,加之名师相教,刻苦用功,自是演技大进,很快便可单打独挑、主演大戏。
1981年,山东、河南两省广播电台录制了她主演的剧目《洛阳桥》《抬花轿》。随后在济南演出,又轰动省城。《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分别以《豫剧妙音飘泉城》和《豫剧艺坛蓓蕾初放》的标题,载文介绍她的演技。并录制了她主演的传统戏《抬花轿》、新编历史剧《粉黛冤家》,在省电视台播放。还是这年,她随闫立品大师到济南演出并在《秦雪梅》中为之配戏,再获满堂彩。当时,看戏的京剧大师方荣翔深为李新花的演技所打动,专门撰文就其扮演的秋玲一角大加褒奖。
1982年,王东红调到山东省梆子剧团,李新花便成为剧团内当然的主角。其间,她主演的《抬花轿》经多次排练、精心雕琢、搏釆众长、渐成风格。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盒式录音磁带发行全国。省电视台也将《抬花轿》制成电视戏曲片播放,并以《艺坛新花》为题制成50分钟的专题片,介绍她的表演艺术与成长经历。
1990年,河南省豫剧二团来曹县演出,听说该县也有一个“二团”很是红火,在鲁西南一带颇负盛名,便提出联谊演出意见,名家示爱,自然一拍即合。于是两家便有了一年演出机缘。时间虽短,但因能与众多名角同台切磋,李新花感到受益匪浅。分手之时,未免难舍难分,尤其是两团主角,更是惺惺相惜。后来,河南省豫剧二团大牌演员王红丽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剧团——“小皇后”豫剧团,邀李新花夫妇加盟,一合作又是三年。
济宁创业 好戏连台
李新花在剧坛上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济宁市豫剧团的注意。1995年,剧团团长张志瀛、书记蒋慧君夫妇,为了重振济宁豫剧,让剧团走出底谷,思贤若渴,派员找到李新花,向她说明欢迎前来创业的意向。李新花此前曾数度来济宁演出,得知这里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观众基础,加之孩子渐大需要入学,多年奔波急需安定,这事儿便是一拍即合、并无周折。这一年,李新花举家迁此,未来的梅花奖得主,终于觅得良所,也为梅花的盛开觅得了适宜土壤。
济宁豫剧团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拥有一批资深演员,在鲁西南素有“王牌剧团”之称,李新花到此,便如鱼入海洋、鸟入森林了。团领导也有意识地培养她,在她接新戏的同时,又为她恢复了擅长的旧戏——喜剧《抬花轿》和悲剧《泪洒相思地》,特别是她的“抬轿”唱段,更是成了我市各种场合、大小活动的保留戏、压轴戏。一时,市内形成一个“花轿热”,就这样抬来抬去,直抬得李新花名声大振。新花在心怀感激的同时,自然也是全身投入,不敢稍有懈怠。团内有近30个常规剧目,她目目有戏,每年有近300场演出,她场场参加,劳累并快乐着,耕耘并收获着,积累并突破着——
1996年9月,荣获“天幕杯”中青年戏曲大赛一等奖。11月,参加“山东省地方戏曲邀请赛”荣获表演一等奖。1997年10月,参加省文化厅、省电视台主办的“全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获银奖。11月,应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之邀,赴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戏曲片《风雨行宫》的演出,在剧中饰演皇后一角,得到湖北省著名导演余笑予的指导,艺术上更是大有进益。后该剧在央视一、三、四套节目中多次播出,影响甚广。
1998年,时任市文化局长的魏延俊,提出济宁市的戏剧艺术要注重精品工程的思路。剧团排演新编历史剧《孔尚任》,新花在剧中饰演顾雪儿一角。该剧因其内容形式的大胆创新,一时好评如云。12月,参加“第六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荣获一等奖。后进京展演,得到文化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赞扬。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对该剧倍加喜爱,专门到会同演员们座谈并合影留念。
委以重任 冲击大奖
《孔尚任》的成功,更坚定了文化局领导由重点发展群众文化到与专业文化齐头并进发展战略的决心。他们鼓励演员们再出文化精品,敢拿国家大奖,甚至制出明确目标——向着第二十届梅花奖大胆冲击!这是济宁市文艺战线发起新一轮冲锋的号角,让人激动而欢欣——还有比改写济宁的历史、创造文化的辉煌更振奋人心的吗?
于是,《孔尚任》的姊妹篇《桃花扇》又在排演中,天降大任于斯人,李新花被定为领衔主演,担纲女一号角色李香君。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首先是任务重,它有着明确指向,就是冲击大奖;其次,角色难度大,李香君是孔尚任精心塑造的完美的形象,品貌俱佳、才艺双全,是一个“出污泥而不染”,具有忧国情怀的秦淮名妓,演员不仅形似,更要神似。一个喜爱的角色,对于演员来讲,不是要去机械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难拒的诱惑与心灵的呼唤,是一个求新的机遇和精神的洗礼,它会幻化为巨大的创造热情和无穷的工作干劲。面对信任,李新花自是责无旁贷;面对角色,她更是充满向往。自此,李新花变成李香君了,左也李香君,右也李香君,日也李香君,夜也李香君。她将居室中的家具摞放起来,走李香君的台步,做李香君的动作。为演好角色,她去中戏学习,赁一间不足8平米的民房住下,点一个蜂窝煤炉抵御严寒。条件之苦,难以尽言。当市文化局分管副局长韩齐逊带人去看她时,这个坚强的女性也不禁泪流满面了。紧张的排练终于让她累病,得了声带小结,但她才从南京动完手术,又出现在排练场。文化局与团里的领导对这场戏十分关注,不但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还从全国各地请来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以帮助她更深地理解角色,演活人物。功夫不负苦心人,李新花和同仁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一朵梅花终于在济宁盛开了,李新花主演的《桃花扇》和她的一台折子戏,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称颂,认为她是一个难得的潜质大、表现力强的好演员。李新花当之无愧地成了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得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