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演员张克学,1947年生于莱城区大王庄前张街村,六岁随父学戏,八岁登台演出,1956年正式考入莱芜梆子剧团,从事舞台艺术五十余年,曾担任莱芜梆子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09年,他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莱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张克学,出生梨园世家,父亲张登贞,艺名“继雷”,著名架子花脸,是莱芜梆子剧团建团创始人之一。张克学自幼学戏,练功刻苦,戏路宽,生丑兼备,文戏柔情蜜意,武戏干净利索,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主演的《逼上梁山》中林冲,《马龙记》中马龙等十几个重要角色,人物各异,栩栩如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泰沂山区、泰莱平原一带家喻户晓的知名人士,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
大龄青年二愣子推着媳妇回娘家,你是否觉得熟悉?在小丁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常秘书,是否让你嘴角上扬?还有《正月十五雪打灯》里的小丑土包包……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莱芜梆子著名艺人国家一级演员张克学。
张克学一生演过无数戏剧,主演丑角,获得多种荣誉,例如文化部授予的优秀演员奖、省委授予的“山东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并被省文化厅多次记功。
谈起学艺缘由,张克学说父亲是莱芜梆子剧团的优秀演员,受父亲影响,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克学在六岁就开始跟随剧团到处演出,表现出非凡的戏剧天赋。然而,自己年龄小,不识字,限制了自己在戏剧上的发展。为了在戏剧上有所造诣,张克学便回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由于生活艰辛,经济拮据,无法继续求学,一年后又重新回到剧团。从此,张克学开始了他真正的戏剧之旅。
学戏不同于其他行当,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剧团对演员的训练要求特别严格,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寒冬酷暑都要练科班。倒立、踢腿、下腰、拿顶、翻跟斗、喊嗓、吊嗓,每一项都要刻苦练,每项练习都不少于半小时,几十年如一日,稍不用心就会受到惩罚。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张克学终于练就了扎实的功底。
即使有了过硬的基本功,也未必能在戏剧艺术上做出成绩。他取得的成绩,一部分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另一部分则是在时代变迁中对机遇的把握。文革时期,剧团解散,张克学被分配到西关机械厂当工人。一度认为此生再也与戏剧无缘,但在经历了七个年头后,张克学闻得剧团又成立了,对此他感到兴奋,同时却面临着事业道路的抉择:自己已经成家立业,工作稳定,待遇也好,而剧团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两者悬殊之大,让张克学很矛盾,但是想到对戏剧事业的热爱以及“子承父业”思想的影响,张克学毅然选择回到剧团,继续他的戏剧人生。
事实证明,张克学的选择是正确的。回到剧团后,张克学迎来了他事业的高峰。他的成就主要是在现代戏上,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新变化,农民思想转变的戏剧。在戏剧表演方面,张克学在充分理解、体味剧中人物形象、性格、心理等特点的基础上,把人物形象生活化、人物个性鲜明化、表演风格独特化,真正做到了自己和戏剧人物的融合、统一。他既是在演戏,又是在演自己,这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演的每部戏在群众中的影响都很大,像《红柳绿柳》中的常秘书、《推媳妇》中的二愣,在莱芜人的心目中犹为熟悉。
提及莱芜梆子继承问题时,他说:现在剧团里缺少年轻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只靠剧团宣传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营造出积极的戏剧氛围,发掘年轻的戏剧爱好者,要引导青少年喜欢莱芜梆子戏,培养年轻的戏剧人才,这是我的责任。
如今张克学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痴迷着戏剧,并担任着莱芜市戏剧家、曲艺家协会主席,为繁荣我市的戏剧艺术四处奔波,这真是“生旦净末丑,样样挂心头”。张克学一生别无其他追求,退休前是想如何演好莱芜梆子戏,退休后在研究莱芜梆子戏。莱芜梆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发展,需要传承。如何在保持莱芜梆子剧种风格特点的同时,给她增添新的特色,让她与时俱进,让更多的人了解莱芜、喜欢莱芜梆子、欣赏她、宣传她、传承她,是他的夙愿。选择演戏,选择莱芜梆子,为莱芜梆子付出一生的心血,张克学乐在其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