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鼓,一把弦,一群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没有报酬,没有场地,有的只是四里八乡百姓喜爱“这一口儿”的热诚……如今,对于河北皇甫农民业余梆子剧团的40多个成员来说,演戏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业”,而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讲,看戏也已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
近几年来,各种层次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但因条件和时间所限,从总量上还满足不了农村文化市场的需要,“下乡”一直被村民称为“飞鸽”。面对这一情况,河北省武强县皇甫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建立“永久”牌的文艺队伍作为文化扎根一项举措。2000年3月,皇甫农民业余河北梆子剧团由本村的20多个文艺爱好者组成,当时的状况是,剧团没有经费支持,没有排练场地,没有人参加过正规剧团的演出,更没有老师教戏,就连最基本的乐器都是从各家各户带到剧团来的。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该剧团陆续吸纳了10多名外村的文艺爱好者,演员发展到了40多人,已排演了河北梆子传统剧目《陈三两》、《金水桥》、《蝴蝶林》等20多出戏。两年多来,剧团先后在村、周边村及县城等地义务演出60多场,两次参加企业庆典义演,观看群众达10万人以上。2001年春天,还为河北武强县人大、政协“两代”会进行了专场慰问演出,在不久前在河北武强举办的年画艺术节期间,皇甫农民业余河北梆子剧团再次为嘉宾献艺,得到了普遍好评。武强县人大副主任程敬云说,武强县现在没有国办剧团,皇甫剧团虽然是农民办的,但深得人心,丰富了广大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在很多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为了表彰剧团的贡献,现在,皇甫村已被评为省、市、县文化示范村,该团被确定为省、市、县、农民业余文化团体的试点单位,并多方面与以扶持。
当记者在皇甫剧团团长王根水家的院子里看到演员的排练时,周围的村民也被鼓乐与琴声吸引来观看,据称村民看排练已经成了皇甫村许多乡民的习惯。据了解,剧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白天参加劳动,每天晚上排练两个小时,做到演戏、生产两不误。演出也多是利用农闲季节或重大节日,如,今年春节期间村里在行走上搭了大舞台,连续演了三天戏,当时观众达到了3万多人次,据当地的村民说,演戏时,三乡五里的干部、群众开着拖拉机前来看戏的景象颇为壮观。
从皇甫剧团的特点来看,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阵地,是其最为可贵之处,为农村群众日常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气。而从剧团的发展考虑,也为了解决剧团生存问题,该团已采取了与当地企业“联姻”的办法,他们吸收了7名本村企业的厂长、经理作为团务顾问,除平常定期向他们汇报工作,征求意见外,每年演出都为他们企业打广告,以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一方面为促进企业发展出力,使企业愿意拿出部分资金充实剧团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也使剧团在没有加重村、户的经济负担的同时,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曹敏燕)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