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梆子源于山西中路梆子,张家口旧称张垣,亦称东口,口梆子故有“东口山西中路梆子”之称谓。
 
口梆子剧目丰富,传统戏达五百多个,现经常上演剧目的有二百多个。剧目的主要来源有四个,一是继承于山西的传统戏,如《打金枝》、《秦香莲》等;二是本地传统戏,如《虎头牌》等;三是移植京剧等其他剧种剧目,如《杨门女将》等;四是改编和新编剧目,如《仙锅记》、《蝶双飞》、《梳妆楼》和《天漠滩》等。口梆子独特的戏曲成就和风格主要表现在唱腔上,唱腔有[头性]、[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七种板式,既成套数,也可自由整合,在继承了山西中路梆子的基本板式和声腔的基础上,吸收本地民歌、塞北民歌及周边剧种声腔元素,形成了既富规范又多元融汇,自然流畅、优美动听的风格。口梆子咬字取于京,上韵取于晋,韵味吸纳方言并借鉴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特点。

口梆子音乐伴奏沿用山西中路梆子文武场特征性乐器、曲牌、锣鼓经,又广采民俗音乐入曲,形成了主格调主旋律鲜明突出,又多彩新奇的风格。曲牌有弦乐牌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三类,总计近百首。口梆子沿用山西中路梆子传统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三弦、四弦、唢呐、横笛等,武场有板鼓、磕板、大吊锣、铙钹、小锣、铰子、梆子、堂鼓、碰钟、狗娃子等。

口梆子表演风格不拘泥于传统,见好就学,善于兼收并蓄,调动一切“自己的”演唱技巧包括特技绝招为表现和刻画人物服务,不尚单纯“卖派”自己或无的放矢的“露显”技艺;表演追求不离行当又个性突出,做表兼工,文武皆备。舞美遵循和把握戏曲舞台美术简约、明快、空幻、虚拟性强的特征,写实与写意并用,突出地域人文特色鲜明的意境,表现剧目个体的情景特征。讲究舞台表现的整体美,讲究演员表演的默契配合,以求取相得益彰的总体演出效果。

近年来,张家口青年晋剧团编创演出的《龙城二娇》、《太阿剑》、《梳妆楼》及现代戏《天漠滩》均先后获河北省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文艺振兴奖,并应邀晋京演出,代表了口梆子在当代的艺术成就,口梆子的影响也日益广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