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秦腔有尊严地“活着”

让秦腔有尊严地“活着”

——访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

来源:陕西日报作者:王睿 宋贝贝 添加时间:2011-07-09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秦腔的传承和发扬得到陕西省文化界的广泛重视。如何让秦腔艺术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如何让它适应当下民众的文化需求,记者采访了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   记者:秦腔作为民族最古老的戏曲曲种之一,必须解决现代社会融合的现实命题,否则就面临落寞的危机,您认为秦腔能否“活”在当下?

  陈彦: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秦腔要“活”在当下,首先表现在自觉吸纳时代精气上。秦腔在上个世纪之初的大面积复活,与秦腔人自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复兴“气场”紧密相连有关,它的生命形态便是不喊叫“振兴”就自然处于振兴状态的。

  戏曲唯有始终站在民众立场上,坚持独立思考,持守美学品格,守望恒常价值,不跟风,不浮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才可能赢得与时代艺术同步发展的空间,否则,就只能是一些人所希望看到的“微缩景观”。   记者:说到民众立场,秦腔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有极强的民众性、草根性,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陈彦:综观秦腔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秦腔的兴盛得力于它的民众性、草根性。一门艺术的生命波形,必定与“地气”相连接,而这个“地气”就是老百姓的拥戴。秦腔属于大众艺术,至今仍在西北大地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广大农村地区,优秀专业院团的广场演出,人山人海的簇拥场面并不难见到。   记者:这样一种有着深厚大众基础的戏曲艺术,在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举步维艰,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彦:面对今天文化普遍奔向市场与产业化之路的热闹喧嚣,秦腔的市场化之路明显处于尴尬境地。想看秦腔戏的老百姓,手头并没有太宽裕的文化消费款额,因而,常态看戏的人群,仍处于低价戏票和公益性演出的期待之中。今天,在秦腔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想要从这种古老大众艺术身上获取暴利,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种艺术没有能够刺激欲望的妖冶之姿,更不是立竿见影的生财之道,它只是向你诉说仁德、诚信、正义、爱国、孝道等这些生命通识,因而它的边缘化将是长期的。   记者:如果一味边缘化,秦腔的发展又将借助什么得以延续?

  陈彦:艺术的高度是由顶尖艺术家撑持起来的,秦腔的兴盛,需要有好的作品和好的演员来支撑。秦腔是秦地的一张文化王牌,陕西“十二五”规划中,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戏剧”,被列入文化强省的第一品牌。近年来,陕西省财政厅、文化厅不断致力于以“文化惠民工程”的方式购买秦腔演出,服务大众,并以低票价推动秦腔市场发育,鼓励剧团以多演出促非遗保护,无疑是新时期值得探究的秦腔发展方略。总之,古老艺术更应活得有尊严感,更应“心明眼亮”,真正根植大众,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从而寻求属于自己无法替代的那片生命天空。(记者/王睿/宋贝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