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山西省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郭金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此,作为郭金顺同乡的赵魁元、张保福同志为之写了一本专著《上党戏魂郭金顺》,请我为之作序。我和保福是山西大学历史系同班同学,又都是晋东南同乡,从小看家乡戏上党梆子,在戏里辨忠奸,在戏里析善恶,在戏里哭着笑着挥洒着爱与恨的泪水,在戏台边学着走上了人生大舞台。参加工作后又在原晋东南地委宣传部工作多年,因而和上党梆子及其代表人物郭金顺有一种扯不断、解不开的情缘。所以,老同学的求序实在难以推却。
我的家乡上党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东控殷墟,西扼平阳,南通汴洛,表里山河,形势险要。诚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言,“上党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行而跨河朔”,“为天下之脊”。其富饶的土地、灿烂的文化是地方戏剧产生和发展的丰厚土壤,而粗犷豪迈、激越奔放的上党梆子便是在这块土地上哺育和锤炼出来的。
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古称上党郡的地区而得名。它是最具上党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山西省乃至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上党梆子在长期的演进中,已经成为晋东南地域文化最为突出的代表,是晋东南地区民俗风情、人文传承的艺术反映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它乐曲高亢、激越、豪放,唱腔融昆、梆、罗、卷、黄为一体,具有韩赵文化气质的侠骨柔肠,渗透着上党文化的血脉,体现出太行艺术的神韵,气指苍穹,响遏行云,是凝聚在上党人民骨子里的生命之声,其间涌动着一股勃发向上的生命质感,既有地方风采,又富有时代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示着民族的艺术魅力,是太行山区最具华彩的艺术宝藏。
上党梆子,根在上党,源在泽州,魂在金顺。郭金顺作为上党梆子戏王赵清海之高徒、上党梆子的代表人物,并发现、培养了上党梆子另一代表人物吴婉芝,是这一剧种出类拔萃的精英、巨擘和艺术大师,也是地方戏曲艺术彪炳史册的一代翘楚和巨塔丰碑。虽寂寞在史册中,却活在人们心上。他生于军阀混战的嘈嘈乱世,长于日寇侵略的血雨腥风,成长于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无论是人生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是像泰山青松一样矗立,郁郁葱葱地承接着天露,沐浴着春风。
他十岁学艺,十四岁成名,驰骋上党剧坛,稳执剧坛牛耳五十多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那亦庄亦谐、细致入微、一招一式皆动心、一颦一蹙总关情的表演,他那高亢激越、韵味十足、极富诗意、声声裂心、句句含情的唱腔,与人丝丝入扣、珠联璧合的默契,把舞台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令人折服叫绝。他以深厚的传统根基和广阔的艺术视野,赋予上党梆子以新的生命力。他表演细腻,做工讲究,身材魁梧,扮相威猛,大气美观。他的架子之大方,做功之稳练,皆为一时之俊。他处处讲圆,着着讲稳,形如太极。他的膀子功平稳浑圆,有筋节,有交代,活脱脱膀上有眼。他的脚步功夫,如兜、扯、搭、盖、转身、垫步等,步步准确,处处真着,真是步下有眼。他的把子功夫,无论是主动的削、剁、刺、打,还是被动的接、递、掖、推,一招一式,信乎手里有眼。其亮相,稳、准、脆。未亮之时,不慌不忙;将至收式,部位摆准;收式亮相,屹然如铸。其做功之妙,断非他伶所敢望其项背。他的嗓音洪亮,神完气足,音甜韵美,回味绵长。他的唱腔千锤百炼,铿锵入耳。放开则高亢激越,声震屋宇;收敛则轻柔舒缓,行云流水。演唱中依腔行韵,处处声情并茂,令人心醉,受人热捧。特别是他在表演中善于把握和表现角色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气韵生动,感人至深。他对人物的把握和表演精彩到位,唱、念、做、打形神俱佳,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郭金顺从艺五十多年,塑造了一大批性格迥异、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受观众普遍好评的艺术精品,如上党梆子《赏花楼》中的柴荣、《乾坤带》中的杨八郎、《挂龙灯》中的赵匡胤、《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上党昆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上党皮黄《打金枝》中的唐代宗、《清河桥》中的楚庄王、《东门会》中的陈文子等。他的表演可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能使观众叫绝之声撼天动地。他的高超技艺留在了历史天空,穿越岁月时空,至今仍然在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郭金顺的表演艺术,在他那个时代(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走在前面的,是领军人物,也是充满时代精神的。即便在今天,他的示范性、启发性依然存在。他以超凡的胆识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前人筚路蓝缕的构意中奋力走出了一条新路,为上党梆子的勃然兴起书写了一部昂扬的时代画卷,使上党梆子这一古老的剧种在几经兴衰沉浮后锋芒难掩,再次赢来了一份艺术的震撼与升华,赋予了鲜活的艺术生命,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他的人生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光焰,他的演出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郭金顺不仅为人们塑造了许多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作为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剧团团长,带领自己的团队走南闯北,把上党梆子演到了银幕上,演到了国务院和中南海,大大扩大了上党梆子的知名度,将上党梆子融入了中华戏剧的大舞台,丰富了上党戏的表现力。这是晋东南人民的骄傲,也是山西人民的骄傲。
他那酷爱艺术、勤学苦练的敬业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非凡胆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格,精心育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正能量。他的人格魅力、从艺精神,是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学习他这种精神,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上党梆子艺术,促进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影视的冲击,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观众对戏剧的疏远,曾经几度辉煌的戏剧事业渐趋低谷,一代戏魂郭金顺已在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甚至慢慢被人遗忘。如今看过他演出的人已寥若晨星,连知道他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令人扼腕叹息!
中国近百年来的世事变迁,让人目不暇接,而那些有意无意消失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如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不着意保护和传承,便有灭绝的危险。对此,我的老同学为之痛心疾首,敢于担当,以“门外汉”的身份为郭金顺这位戏剧艺术大师立传。正所谓“大雅久不作,世态秋云薄。落落今古间,旷焉谁与托?”作者往返奔波于晋城、高平、长治之间,寻觅郭金顺生前岁月的痕迹和舞台的遗韵,搜集其散落在广大城乡的记忆,仔细梳理其飘逸的神采和高情远韵,费尽全力抢救郭金顺大师的哪怕是一鳞半爪的逸闻逸事,认真探究其艺术之路,考察其艺术追求,然后“尽取江山锦绣句,呕心沥血入奚囊”,展笺疾书,奋笔成章。本书以编年的体例,传记的笔法,追忆和缅怀了郭金顺大师的艺术生涯。作者以严谨的写作态度,独特的艺术手法,丰富的素材,质朴而抒情的格调重现了艺术大师当年演艺的历史印记,传递了时光的韵味和历史的回响,再现了一代戏魂风流蕴藉的一生,充分展示了艺术大师的气度和风范,一字一句皆抉心呕成,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本书行文的自然与从容,笔法的白描与平实,情感的真挚与深沉,让人随之喜怒哀乐,或掩卷而叹,或拍案叫绝,或掩面而泣,情不自禁地为郭金顺的德艺双馨所折服、所慨叹。本书还穿插了不少逸闻趣事,信笔所至,洒脱不羁,于中可见大师生活的艰辛、道路的坎坷、极佳的艺术境界以及极高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说不尽的郭金顺,学不尽的郭金顺。郭金顺的一生是戏剧艺术的一生,舞台是他广阔的天空,戏园是他的澎湃汪洋。对于郭金顺来说,戏是历史、是人生、是社会,人间不能没有戏,百姓不能没有戏。戏剧代表了一方水土的人情世故,戏剧是一种综合各种门类的集大成的艺术形式,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戏剧那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各种文化思想互相激荡,声光电化的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着五彩缤纷、自由选择的广阔天地,戏剧面临着挑战,更面临着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弘扬中国精神,“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对于上党梆子戏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上党梆子艺术的生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它的艺术的影响力、辐射面在于有广阔的传播渠道和发展空间,它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阅读《上党戏魂郭金顺》,就要像郭金顺那样走进群众,融入大众生活,躬亲人民,服务大众,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上党梆子艺术的传承革新之路历久弥新,上党梆子剧团的改革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创作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历史情怀又有时代感召,具有精湛水平的优秀剧目,使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962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国务院小礼堂接见郭金顺(右二)、郝聘之(右三)、吴婉芝(右四)等《三关排宴》演员。
太行留痕忆良师 马正瑞
杰出的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郭金顺同志,1982年12月逝世,至今已三十多个春秋。但他那魁梧的身躯、英俊的脸膛、炯炯有神的目光和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太行山人民的眼前。他那高亢、圆润、浑厚、纯净、清脆、优雅的上党梆子唱腔,时刻回响在人们的耳际。他那精湛的戏剧表演艺术和德高品正的为人,被人们经常谈论着、传颂着,个个点头称道,赞不绝口。他虽死犹生,学艺永存,雅音长鸣。
艺精技新
郭金顺的艺术魅力在于他既能继承传统,秉承师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又能锐意创新,给传统艺术以新的生命力,把上党梆子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郭金顺幼年没上过学,过去学戏,全靠师父口传身授。他凭着聪颖的天资和坚韧的苦学苦练,把师父教的剧词、唱腔以及舞台技艺,统统烂熟于心。他对上党梆子昆、梆、罗、卷、黄等各种声腔都很精通。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奠定了深厚的表演艺术功底。
郭金顺在上党戏剧界,虽然名声赫赫,但他对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从未满足。他始终如一坚持苦学苦练,深钻细研,对表演艺术精益求精,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攀登新的艺术高峰。晚年时,他病休在家,每天仍忙碌不止,不是查字典正音,就是摆八字练步,自悟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竭力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郭金顺从事舞台生涯五十多年,演出过《东门会》《乾坤带》《徐公案》《雁门关》《三关排宴》《两狼山》和
现代戏《白毛女》《赤叶河》《快马加鞭》等数百个剧目,成功地塑造了杨继业、赵匡胤、高怀德、杨延辉、海瑞、唐太宗、黄世仁、陈焕彩等艺术形象。他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为上党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德高品正
郭金顺虽身兼数职,但从不居功自傲;表演艺术精湛、高超,但从不以艺欺人;年纪高迈,舞台经验丰富,但从不倚老卖老,故弄玄虚。对青年演员爱护备至,对亲朋好友坦诚相待,对父母师长热诚恭敬。他胸怀坦荡,不谋私利,落落大方,气度不凡;他德艺双馨,和蔼可亲。
有个青年学徒,想拜他为师。他说:“我不如某某。”有意推荐给和他同辈的著名演员。在演出实践中他把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演员。郭金顺在演戏中不管主角、配角,都认真做戏,精研技艺,使每次演出天衣无缝,博得观众喝彩。
朝阳剧团曾云集了许多名角、高手,如廉明昌、徐贵生、马高升、薛小水、董木生、吴来成等。他们在王连生团长、郭金顺副团长的领导下,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演艺不断提高,一直被观众所敬仰。
“文化大革命”时,郭金顺成了“三名三高”的批判对象。造反派不让他参加舞台演出,叫他看门房。看门房同样认真负责,他把外来人员及打电话的情况都要一一记在本子上,定时向领导汇报。
郭金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行走困难,需家人搀扶。每年春节期间,故乡人民总想看看他的演出。此时的他,便会忘掉疾病,忍着疼痛,有邀必演,总要满足群众的要求。
戏艺常青
郭金顺精湛的表演艺术和独具风格的上党梆子唱腔,培养了一代人,鼓舞着一代人,影响着一代人,艺术魅力永存。
郭金顺的亲传弟子近百人,著名弟子张仁义成为国家一级导演,吴婉芝为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马正瑞、郭孝明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上党梆子的戏迷,特别是模仿郭金顺唱腔的戏迷更是成千上万,遍及晋东南各个角落。他的故乡——高平市中老年人中,多以能唱一段郭金顺的上党梆子为荣。无论农民、车夫,在紧张繁忙的劳作中,只要能唱上两句“一颗明珠土内藏,千年未曾放毫光……”便解除了全身疲劳。
20世纪60年代初期,源于上党梆子的山东省菏泽专区枣梆剧团、河北省永年县西调剧团多次前来晋东南寻根问祖,拜访名师郭金顺,互相传播亲情,互相切磋技艺,团结合作,共谋发展。
20世纪70年代高平党政领导,为了将老一辈艺术家的演艺精华、奉献精神,流传下去,发扬光大,举办了青年文艺培训班,系统地讲解传授了上党梆子的板腔和表演艺术,反复播放郭金顺、吴婉芝的唱片或专集。培训班办了一期又一期,一年又一年,一批批优秀演艺新秀脱颖而出。梅花奖获得者张爱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郭金顺能博得上党广大观众的好评,在于他能灵活机动,入乡随俗,适应当地群众的爱好和习俗。比如到府八县地区演出,他便运用说半句唱半句,先说后唱的旋律;到州五处演出,则变为整句全唱。同时在道白时,还恰当地融入当地韵味。
1950年,长治专区十六个县(市)的剧团举行会演,专区规定:哪个剧团夺了第一名,便可在英雄台演出半个月。会演结束后,郭金顺所在的高平县朝阳剧团夺得了第一名。因此,就在长治英雄台一连唱了半个月,场场爆满,使长治观众大饱眼福。郭金顺和他的朝阳剧团也就更加走红。
郭金顺不仅传统戏表演得淋漓尽致,而且现代戏也表演得非常成功。在《白毛女》中他饰演黄世仁,台下观众看后,把他当成真黄世仁,恨之入骨,拿起石子、破鞋,向他砸去。他参加演出的《快马加鞭》,在北京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剧调演时,也获得了奖励。(本文写于2002年)
《三关排宴》剧照,郭金顺饰演杨四郎(1962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