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打通沉淀深厚的梆子精神与燕赵人民之间的血脉联系,汲取天地之间的精气、胆气、正气,以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力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也让自己手中的“金饭碗”烁烁闪耀。

河北梆子《美狄亚》中的美狄亚、《宝莲灯》中的三圣母、《钟馗》里的钟妹……彭蕙蘅在舞台上塑造了无数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河北梆子名家,当初和河北梆子结缘竟是误打误撞。(河北新闻网)

从一名普通的艺校毕业生到知名的戏曲演员,再到最年轻的梅花奖得主,彭蕙蘅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完成了从普通演员到表演艺术家的人生蝶变。也是这样凭借这样一股对戏曲艺术事业的坚定与执著精神,支撑着无数像彭蕙蘅一样的艺术家,把传统中国戏曲的精华传播得更广、更远。

小时候在老家村子里庙会上,远远就听见声声梆子为主的戏曲乐声,村里的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地奔向戏台,隐隐记得那高亢激昂的唱段、各色的戏装脸谱……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戏曲大师裴艳玲到村里演出,那时候,能看到这样的“大牌”,绝对是村里人独有的福利。

裴艳玲、田春鸟、张惠云、银达子、齐花坦等老一辈艺术家艺术造诣深厚,而今,她们的学生彭蕙蘅都已经也成为著名戏曲家,还有今年已经72岁高龄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雷保春,他们正是凭借自己“为了戏什么罪都能受”的执著追求,把理念与信仰作为一种责任与担任,以戏曲为桥梁,不断打通沉淀深厚的梆子精神与燕赵人民之间的血脉联系,汲取天地之间的精气、胆气、正气,以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力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也让自己手中的“金饭碗”烁烁闪耀。

伴随着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发展,社会也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广的文化选择,一些新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大众的审美口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对戏曲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抱守着传统陈旧的剧目,只会换来观众的“冷落”。甚至有个别文艺工作者,更为了“钱”途转了行、跑了路。

殊不知,面对“挑剔”的观众,唯有不断创新,坚守戏曲事业的恒久价值,不为金钱所诱,凭借对作品的精益求精,用更新、更潮的艺术作品,才能赢得社会与观念的欣赏与认可。比如本次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中的《牺牲》《子弟兵的母亲》等剧目都是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的崭新剧目,她们用精湛的表演赢得观念们的阵阵掌声,更拉近了艺术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因为对于每一名艺术工作者而言,唯有扎根于基层群众,对艺术事业的坚定与执著追求才是真正靠得住的“金饭碗”。(郭红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