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
王庆芳
裴艳玲,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被誉为国宝的艺术大师,在她的艺术人生中充满了太多的掌声,奏响着太多的华彩篇章。她那5岁登台,9岁挑梁,誉满华夏、名播海外的传奇经历,以及率真的个性,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走近她,聆听她,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到,这是一个为艺术而生的人。
灵寿放歌 偿还夙愿
刚刚过去的“五一”,让灵寿县人民着实兴奋不已,“百花乐万家”大型惠民文化工程灵寿行,在灵寿小东关影剧院唱响。省会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让整个广场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而这次的领队,省文联主席裴艳玲也偿还了一个回报灵寿人民的“悠久”心愿。
灵寿是裴艳玲幼时学戏演戏的启蒙之地,也是她艺术起飞的福地。这次她见到了当年玩耍的小伙伴,拜访了已经80岁高龄的老干娘。在阔别了30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起当年干爹用大荷叶买回去的热包子;想起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日子,她激动得热泪横流。
裴艳玲出生在一个戏曲演员之家,从小跟着父亲跑码头,浸淫在中国戏曲那唱念做打的艺术氛围中,对演戏非常痴迷。5岁时,她就向父亲发下了“学不好,死不休”的宏愿。她在灵寿跟随师傅学戏一年多,真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大热天,她在打谷场上练,一练就是4个小时,冬天里穿上绒衣绒裤外加棉衣棉裤,再加一个小大衣,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了,先吊嗓,喊通了,老师检查昨天学的戏,再练功。拧旋子是她那时练就的绝活,裴艳玲曾创下过104个的记录,一双新的练功鞋,穿几天、十几天就磨破了,一年的工夫让她穿破的鞋子整整装了一大箩筐。
她说,太苦太累了,都累惨了,有时上厕所里都不想出来,总想找根绳上吊算了,结束这没日没夜的苦难。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在这魔鬼般的训练中,她学会了四五十出戏。一边学一边登台演,7岁时,她就在灵寿家喻户晓了,成了响当当的“小名人”。
1957年,9岁的裴艳玲随父亲、师傅离开灵寿,到山东乐陵搭班演出,那时她已经能够独自挑梁,一个月挣到800元。据说,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六个县委书记的月工资总和。
虽然是个小女子,确是一个大武生,演起戏来一招一式都见功夫。她12 岁在天津演出《宝莲灯》,哪吒前往华山救母一场,随着一句“心急似箭华山奔”,拧旋子多达 60多个,一下子把全场给震了。因为武生演员一般拧旋子六七个,多的达十一二个,所以,当裴艳玲拧到十几个时,场上已经掌声雷动,观众们随着她的表演数数,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掌声和叫好声响成一片。一场戏下来,裴艳玲的光彩照亮了整个舞台。
她感慨,人不磨不成佛。没有在灵寿的那一段苦练,就没有日后的裴艳玲。现在演员们由国家供养着,都给养废了,惯坏了。作为一个艺人应该有信仰,有耐力。否则,年轻人不会理你,社会也会淘汰你。
少年成名 力作等身
裴艳玲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务。2004年4月开始,出任河北省京剧院院长。
她坐科京剧,12岁转入河北梆子,1990年中期,重新回归京剧,并倡导“京、评、梆三下锅”的艺术形式。她曾倾倒了亿万观众,传奇经历和极高的艺术天分和素养,被称为国宝级人物。她的代表剧目有《宝莲灯》、《八大锤》、《夜奔》、《武松》、《翠屏山》、《南北和》、《火烧连营》、《钟馗》等。曾荣获中国文联评选的“跨世纪之星”称号,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她的艺术人生中,有着数不尽的辉煌时刻:
12岁,参加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因演技超群两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那一年,团里排演大型神话剧《宝莲灯》,裴艳玲饰演沉香。该剧先在天津打响,接着南下福建、上海,北上首都、北戴河,她的名字开始响彻剧坛。文革后期《宝莲灯》被拍成电影,她更是家喻户晓;
1962年夏,毛泽东主席在北戴河再次观看裴艳玲的演出。在亲切的谈话中,对昆曲情有独钟的毛主席,告诉她应该学演《夜奔》,为她指出了一条登上更高艺术品位的正确路径,成就了她龙门的最后一跳;
1981年,《哪吒闹海》创排,裴艳玲饰演哪吒,在舞台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很多“绝活”的全新形象。这部戏后来也被拍成了电影,发行全国;
1983年初,剧团体制改革启动,众望所归,裴艳玲承包了河北省河北梆子一团,在演出之余自筹资金,创排《钟馗》。1985年,由裴艳玲领衔演出的《钟馗》,在阔别了24年以后登上了首都舞台,在北京多个剧场连演一个月,共28场戏,京华十月,掀起了一股河北梆子热。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先生认为:“裴艳玲的《夜奔》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在看过《钟馗》以后说:“这个戏我还要看,裴艳玲是国宝!”
也是在这一年,裴艳玲在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
1988年,她参加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荣获大奖;
1995年 ,裴艳玲以《武松》一剧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获得大会特别奖。她本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联选出十位能跨越下个世纪的“世纪之星”,裴艳玲名列其中 ……
不重复自己 做永垂的艺人
裴艳玲爱戏,她说,小时候挨打练功、演出受班主欺压;“文革”时被批斗,白白耗掉了10年青春。她哭过、恨过,但是,对学演戏从来没有后悔过。“我的眼泪、我的欢乐、我的痛苦、我的梦想,以至于生命,都在戏里,除了演戏,我什么都不想干。”
她时时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走在马路上,街上的所有人、房子都是舞台布景,她会产生种种艺术创作的冲动,想象着人物是什么感觉?动作、韵律是怎样的?故事如何编排?她总在做着属于自己的“游戏”。《哪吒》是她在看电影的时候“灵魂出窍”获得的灵感。钟馗的艺术形象是她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身上受到的启发。对裴艳玲来讲,艺术无处不在。
不重复自己,是裴艳玲的艺术追求。
“演戏不仅是在编故事,还要有情感追求。就像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有味道。”她有一次在日本6天演出了11场《钟馗》,演得一点激情都没有了。她还怕一个台口只演出一场,不能尽兴,最少也要演出三场,或者5天到7天,我会给观众展示我的每一个侧面。林冲、哪吒、武松……每一个人物所用的招式、道具等都各不相同,我要让观众感受戏曲的千姿百态。”
“戏剧的唱念做打,没有一件不是没有功夫的东西。戏剧艺术家就是凭着这一身功夫,编排那些感天动地的故事,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舞台不可欺,观众不可欺。”
“优秀的艺人是永垂的。”……
这些是她遵循的信条。
她感叹,现在的一些艺术工作者靠走近路立足,人的含金量这么低,艺术怎么会好,假的总是要被历史淘汰掉的。
她说:“9岁到山东乐陵,我唱《一捧雪》下面有很多人会跟着哼;《群英会》的故事家喻户晓。虽然人们很贫穷,吃的是窝窝头,但是人们的戏剧欣赏水平很高。听书看戏,一辈儿传一辈儿,很多村里还有剧团自娱自乐。一个人应该熟悉自己的本土文化,戏曲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当家长的、当领导的没有给它创造机会。”她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京剧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京剧、钟爱京剧。
演出讲学 海外扬名
1986年8月,裴艳玲率团参加了香港首届中国地方戏曲展演,那次展演汇集了京、评、豫、越、梆等九个剧种的优秀剧团。裴艳玲打头炮,虽然河北梆子从未到香港演出过,但那一晚,裴艳玲用精湛的艺术征服了香港观众。第二天,报纸刊出:香港刮起“裴艳玲”旋风。
事隔7年后,裴艳玲率领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在台湾孙中山纪念馆首演《钟馗》,2600个座位座无虚席。当地人说,这是少有的盛况。台北记者感叹,从没见过这里的观众,像看球赛的球迷那样狂热。她率团前后20天,走了台湾的7个城市,演出15场之多,不单征服了老观众,还赢得了许多年轻观众的追捧。
研究戏剧多年,曾多次坐飞机专程到香港看裴艳玲演出的台北戏剧院研究员杨俐芳小姐认为,“在中国的戏曲演员中,裴艳玲是最有创造性的一个,她总是在演人物,而不是演行当,她功底深厚,但从不卖弄技巧,她是在用自己的心演戏,所以,她一出场,就把观众的心占据了,把整个舞台占满了。每次看裴艳玲的演出,我就觉得中国戏曲有希望。”
从1986年开始,裴艳玲经常到国外讲学,丹麦、瑞典、日本、新加坡、欧洲六国,远至南美的巴西都留下了她和河北梆子剧的足迹。法国接待裴艳玲的是太阳剧社,聘请教师和学生以欧洲为主。裴艳玲因材施教,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多年来连续邀请裴艳玲去讲学。
1991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国际剧协在北京举办了“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汇集了近百名中外戏剧专家。期间,裴艳玲演出《夜奔》,以一身黑箭衣一个人在硕大的舞台上开始了她的“独舞”,她的表演成为当晚最受欢迎的节目。美、日、法、越南等国家的艺术家都高度评价了她的演出,称她是能在国际间引发冲击波的表演天才。
排演《响九霄》 又一次挑战
5月23日,裴艳玲的新戏《响九霄》,将在人民会堂和观众见面,让戏迷充满了期待。这是年过花甲的她,向自己的又一次挑战。此剧全面呈现了她在老生、武生、旦角等不同行当的艺术才华。在这个戏里,演遍须眉男儿、英雄豪杰的她,要贴上云片,演一回女人;虽然已经六十岁了,她要在舞台上,再现英姿勃发的小哪吒形象;穿现代服装演戏,对她来讲也是第一次,现代戏向来是男不演女,女不演男,她却要尝试一把。
据她说,在排演《响九霄》之前,班超、孙膑、庞涓等题材她都研读过,她喜欢那种人类精神领域里的美好的东西。但是这些古代故事,演起来和传统戏相差不大,她感觉没有多大意思。现代戏《响九霄》离生活比较近,又是以女演男,非常具有挑战性。这个戏演员艺术展现空间非常大,有武戏、还要演旦角,这些都强迫自己去练功,去接受挑战。这个戏的每一段台词,每一段韵白,每一个架子,她都研磨了100遍以上。
《响九霄》最后一场“哭坟”是一大段唱,足足有10多分钟,堪称“大咏叹调”,是该戏的最大看点,非常好听。这段唱多为5字句,打破了京剧一般是7字句或者10字句的模式。她告诉编剧,不要按常规写,只要唱词达意就行,怎么动情怎么写。然后,她再用各种板式去发挥演绎,她每次演到这里都会落泪。她同样期待着这个舞台的新形象。
生活中的裴艳玲,率真坦诚,一切随缘。她喜欢养狗,前前后后养过10多只,现在养着的是两只金毛。她说,狗的每一个动作,都会逗你乐,各种表情都是那么真实,这种乐趣没有养过狗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她给他们起的名字也别出心裁,“大武生”、“架子花”、“肉头老生”、“小花旦”……还是离不开戏,谁让她是为戏曲而生的呢?
(摘自 《石家庄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