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馆馆长高鼎铸:揭秘山东梆子腔
大众文艺讲堂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省图书馆、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承办的大型系列公益讲座。4月19日,原山东省艺术馆馆长、《群众艺术》杂志主编,戏曲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先生做客大众文艺讲堂,与大家一起"欣赏山东地方戏剧".
山东的传统戏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山东戏剧艺术的孕育期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从山东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可以反映出汉代百戏在山东流行的情况。金末元初,在我国北方产生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或称元曲。而山东正是元杂剧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至明清两代,山东戏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山东的戏曲同全国一样,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梆子腔形成后传入山东各地,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相结合,产生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各种梆子腔剧种。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山东各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0余种。这些戏曲剧种,既有所谓"山东味"的共性,又异彩纷呈,艺术上各具特色,从而构成了绚丽多姿的山东地方戏。
梆子腔在山东的流传与发展
山东境内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平调、东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其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十余个地市,约占山东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山东梆子最早流行于菏泽以及济宁、汶上等地。因菏泽旧称曹州,所以山东梆子亦称"曹州梆子".而流行于济宁、汶上一带的山东梆子,群众则习惯称其为"汶上梆子".清代中叶以后,山东梆子得以迅速发展,亦开始向山东其他地区流传。先后流传到泰安、临沂、聊城、济南等地。至清代后期,山东梆子已成为山东境内辐射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梆子腔剧种。
清乾隆末年,正值梆子腔在济宁等地盛行时期,进京献艺的徽戏班社,亦经大运河流传进入山东境内。为了适应商贸发展及朝泰山、赶庙会等活动的需要,一些徽商和徽戏班社,由运河码头、商贸重镇济宁,转水路为旱路,向泰安方向流传。这样一来,就为徽班和梆子腔这两个源自外地的戏曲声腔,提供了艺术交流和相互浸融的机会和条件。梆子腔和徽戏的合流,加之泰沂山区方言土语的滋润,孕育出了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郁的莱芜梆子剧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