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当地人俗称“高梆”。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与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淮北绑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主要流行在皖北、豫东和苏北的一些地区。鼎盛时几乎县县都有专业剧团。成立较早而影响较大的剧团,主要有抗战时期的翻身剧团、拂晓剧团等。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在艺术表演程式上受京剧的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淮北市的厂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定名为1960年,并正式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此前都称梆子戏。挖掘传统剧目七百余出;经常上演的有五百余出。旦行戏有《断机》、《劝夫》、《妲己》、《陈妙常》等二十多出;小生戏有《提寇》、《换龙》、《扬八郎》、《拜师》等十多出;丑行戏有《花子拾金》、《双推磨》《小秃闹房》等十几出;红脸戏有《跪坡》、《临潼关》、《斩子》、《过五关》等十数出;黑脸戏有《铡美案》、《王莽篡位》等。同时还改编、创作了一大批剧目,如《寇准背靴》、《孟姜女》、《桑园会》、《穆桂英》、《楚宫恨》、《临潼关》和现代戏《两块花布》、《重要一课》、《大树参天》等。
淮北梆子早期名演员有顾锡轩(名群),六十年代曾拍摄淮北梆子戏艺术影片《寇准背靴》、朱秀林(艺名朱大鼻子)、主登科(艺名王大眼)。沙河两岸曾流传民谣“朱大鼻子王大眼,还有个顾群唱红脸”。丑行演员王君敬、文武生演员朱琴、老旦朱昆云也都是在淮北梆子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著名演员张福兰当推为梆子戏的表演艺术家。
张晓东--淮北梆子戏传承人
淮北梆子戏传承人张晓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