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达子

银达子(1895-1959),天津河北梆子“达子腔”(银派老生)创始人;银达子原籍天津西郊大孙庄人。12岁随师达子红学习梆子。青年时因嗓音条件酷似魏联升(元元红),并继承学习魏联升高昂、腔调多变的唱法,又据自己嗓音天赋条件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达子腔,得到戏曲界和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创建了以银达子为代表的剧目【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打金枝】【战北原】【芦花记】等剧目。至今是天津河北梆子的精髓,是热爱梆子观众的百听不厌的优秀剧目。

达子腔高昂、奔放、韵味足、拖腔饱满宽厚意味深长、并运用了适合当地的道白和韵律,更得到爱好者的喜爱,形成了卫梆银派特点,自成老生一派--达子腔。

银达子曾在五、六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北至东北,南至上海,西至新疆到处巡演,处处受到欢迎。

银派河北梆子在大半个中国声名大震,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为天津一景,是来津开会、旅游者必看必听的优秀地方戏曲,给天津赢得了很高的荣誉,曾是天津河北梆子红及一时的高峰期,也是银派戏得以传承的魅力所在,河北梆子得以追捧的精髓所在。

下面有关银达子的文章整理自网络:

银达子(1895-1959)河北梆子老生演员,兼擅老旦。原名王庆林,天津西郊大孙庄人,生于1895年,汉族。童年凄苦,初学裁缝,12岁起随老演员达子红学河北梆子,工老生。学艺刻苦,善于揣摩钻研,得其神韵。1914-1928年除在天津市演出以外,还远去辛集、南宫、宝坻、霸县一带演出。1930年重返天津,恰与河北梆子著名青衣金钢钻同搭班演出,相得益彰。1947年,他们又在“中华茶园”搭班演出。天津解放前夕,银达子不惜降低身份,去广播电台为商店做广告宣传,用其收入来挽救这一濒临绝灭的剧种。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银达子倡议组建共和班,定名为“复兴河北梆子剧团”。不仅常演传统戏,还演出新戏配合政治宣传,如《兄妹开荒》等,卖座经久不衰。1953年又与韩俊卿等组建了国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并排演《秦香莲》作为建团献礼。后曾任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1953年秋,奔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其后,他又以天津市人民代表的身份与另一代表韩俊卿倡议筹建天津市戏曲学校,培养京、评、梆三剧种的接班人。这一提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并着手筹建。现在很多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戏曲演员,便都是在那时开始培养的。从继往开来这一角度来看,他的确为复兴河北梆子立了一大功。可惜天不假年,1959年11月,银达子正在北京出席全国工交财贸系统群英会,因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时年64岁。根据他的生前志愿,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

因为他的嗓音柔润甘甜,有如银铃清新悦耳,故取名银达子。他的演唱非常讲究吐字和发声,严格掌握尺寸板眼,演唱时有起有伏、层次井然、情词并茂、疏密相间。他的艺术成就在男声唱腔改革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最初的唱法基本上是师承小元元红(魏连升)一派,但又对京剧、京韵大鼓、太平歌词等各派兼收并蓄,为已所用。中年以后,则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了以铺叙为主,多用低音的“达子腔”或“银派”老生唱腔,以真假声并用,寓刚于柔,这一梆子唱腔的新流派,为这个濒于绝灭的古老地方剧种又注入了新的血液。

银达子的擅演剧目有《辕门斩子》、《打金枝》、《战北原》、《蝴蝶杯》、《四进士》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