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虽然已经落幕二十多天了,可市山东梆子剧院的时向阳院长好像还没有从 “获奖”的兴奋劲中缓过神来。不仅是他,自打厦门归来之后,整个《运河老店》剧组都处在一种比较亢奋的状态里。仔细一想也不难理解,在全国戏剧界的最高舞台上一下子拿到“优秀剧目”、“优秀表演”两个大奖,这在济宁的戏剧史上绝对是破天荒的,而这样的喜事“偏偏”让他们碰上了。
在此之前,全国性的戏剧大奖济宁不是没得过。早在2002年,市豫剧团的李新花便凭借在豫剧《桃花扇》和折子戏专场中的优异表现,摘取了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但“梅花奖”毕竟属于个人奖,真正携整台剧目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并获奖这一块,济宁一直是个空白,《运河老店》恰恰就填补了这项空白。
2009年12月28日这一天,风特别凉,市文化局会议室里,记者与《运河老店》的多位主创人员聚在一起,共同追溯这台精品剧目的诞生历程。
数易其稿的舞台剧本:
从“曲阜版”到“济南版”,再到“厦门版”
就在济宁盛邀全国各地专家来济观看李新花演出的2002年,与会专家连用了两个“没想到”来概括他们对当时的济宁市豫剧团的印象:没想到一个地市级的剧团拥有这样齐整的演出队伍;没想到济宁市豫剧团拥有这么优秀的演出乐队。他们一致认为,条件如此出众的剧团,理应适时生产一台具有济宁地域特色、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鉴于山东梆子在鲁西南乃至山东的重要影响力,济宁又是山东梆子的发源地,要是能以这种形式推出就更好了。
那时济宁的运河文化研究刚刚兴起。眼光异常敏锐的市艺研所 编剧李炳今立即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大有 “作为”的题材,于是开始筹划自己 的新剧本《运河老店》。2007年年底, 七易其稿的 《运河老店》舞台本定 稿,这一稿围绕“为慈禧太后进贡”这 一中心事件展开矛盾,设置了 两 条主线:一条为“母女线”,另一条是养子线,主要讲述河都酱园在困境中转机后,提高酱菜质量,让酱菜走进紫禁城的故事。2008年7月,《运河老店》第一次立上舞台。甫一亮相,便赢得了满堂喝彩。当年9月份,他们又在曲阜参加了省第二届文博会闭
幕式演出,
受到省委常
委、宣传部
长李群,市
委书记孙守刚,市长张振川等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一版的《运河老店》也因此被命名为“曲阜版”。
尽管“曲阜版”《运河老店》公演后赢得不少赞誉,但还是有部分专家和观众提出了不同意见。比如,有的专家认为“进贡”的主题过于俗套,时代气息相对弱些,不能与现代人形成很好的呼应。还有不少专家和观众反映,“曲阜版”《运河老店》一个故事、两条主线,容易让人感觉“枝强干弱”,造成戏曲主题的不明朗。
吸收相关意见后,李炳今对剧本进行了大幅修改,砍掉了第一版的主要事件“进贡”部分,转而集中论述第一版结尾部分简略提及的“参加万国博览会”。尽管重新构思故事让李炳今大费心血,但他却非常认可故事主题的这种变化,“新主题表达出发展、振兴民族工商业的强烈愿望,同时还切入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相对而言更有时代气息,也更具有国际视野。”为了让剧本的主题更加清晰明朗,李炳今还对剧本主线进行了变动,采取“削枝强干”的策略,把母女线删掉了。修改后的《运河老店》参加了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并一举夺得“新创作剧目一等奖”等6大奖项。这个版本的《运河老店》被称之为“济南版”。
去年10月成功入选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后,李炳今对剧本进行了进一步的润色加工,删去了个别与中心事件关联不大的情节,使得情节更趋合理,矛盾冲突更加激烈、集中;新版本还对人物作了大胆的取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因为这是冲击厦门中国戏剧节的版本,所以又被称之为“厦门版”。
曲阜,济南,厦门,三个节点清晰地勾勒出了《运河老店》的“成长历程”。
异常艰难的剧团转型:从豫剧到山东梆子
早在《运河老店》舞台本定稿之前,济宁市豫剧团已经开始立戏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将豫剧改梆子。2006年,济宁市豫剧团挂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迈出了从豫剧向山东梆子转型的第一步。在此之前的十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山东梆子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市豫剧团也已经好多年不排山东梆子戏了。这种状况下,重新排演山东梆子,无论是剧团还是演员个人,心里都没有底。
不少演员弄不明白:为什么豫剧演得好好的,突然改换山东梆子?虽然山东梆子与豫剧同属山陕梆子,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剧种。如何在豫剧和山东梆子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实现二者的成功转型并将它们有效剥离开来,这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弄不好就办成了豫剧。”不少人这样担心。
不解和担心并没有影响转型的决心。挂牌后的市梆子剧团相继展开了一系列大动作、大手笔。
2007年6月,他们先是邀请省内的山东梆子名家刘桂松、徐湘云等来济传艺;紧接着剧团又集中3个多月的时间,精心排演了山东梆子优秀传统剧目《樊梨花征西》、《老羊山》、《雷振海征北》、《折子戏专场》等,并于当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进行了历时8天的展演。观众达万余人次,盛况空前。随后到来的春节档,他们又在山东、河南的农村、乡镇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山东梆子优秀剧目巡演。所到之处,广受欢迎。
市山东梆子剧团一系列大动作、大手笔的开展,迈出了从豫剧向山东梆子转型的关键一步,起到了历练演员、乐队的作用,为《运河老店》最终立上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提升的目标定位:
从实现省“精品工程”九连冠到参加“中国戏剧节”
《运河老店》从搬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是奔着精品工程去的。只不过刚开始的目标定位没有想象的那样高,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2008年新春伊始,市文化局决定把《运河老店》立上戏曲舞台时,初步确立了两个奋斗目标。一是申报省“精品工程奖”,实现济宁精品工程的九连冠;二是参加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并争取在艺术节上获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市梆子剧团专门从上海越剧院请来了知名导演孙虹江。孙导的到来为粗犷、豪放的山东梆子注入了南方越剧的细腻与灵动,让《运河老店》的艺术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8年9月,《运河老店》在省第二届文博会闭幕式上进行汇报演出后,李群部长兴奋地说:“《运河老店》是济宁乃至全省近年来生产的少有的一台好看、好听、具有精品基础的好戏。”他当即表示从省委宣传部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该剧的加工提高。此后,《运河老店》又连续公演十多场。
根据各方反馈回来的意见,结合《运河老店》当时的状况,市文化局认为,原定的申报省“精品工程奖”和参加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的目标又有了新的提升空间,他们对《运河老店》进行了重新定位:全力冲刺2009年11月在厦门举办的第11届中国戏剧节,最终目标是冲击中国艺术节和国家“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打造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济宁文化名片。
2009年4月4日,市委孙守刚书记在认真审阅了市文化局“关于加工、提高新编历史故事剧山东梆子《运河老店》冲击第11届中国戏剧节的请示报告”后作出 “出精品是一个地方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运河老店》已具备冲刺精品的基本条件,请端敏、成文同志全力支持这件事”的重要批示。随后,市直文化系统召开了“全力打造《运河老店》,冲击中国戏剧节”动员大会。会上,市文化局局长柳庆春发出了“奋战八十天,不惧血和汗;冲击戏剧节,勇把功劳建”的号召。
2009年7月21日,集全市文化系统之力打造的新版《运河老店》闪亮登场,新版本在剧本、作曲、舞美、灯光、服装、演员阵容、乐队组建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10月15日,从中国剧协传来好消息:《运河老店》成功入选第11届中国戏剧节。
从《运河老店》不断提升的目标定位里,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领导支持和政府助力的强大动力。导演孙虹江不止一次地强调说:“没有山东省和济宁市领导的鼎力支持,没有政府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根本就不可能有《运河老店》的今天。”市文化局艺术科申华荣科长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济宁搞省“精品工程奖”项目的时候,每部作品的投入大约在30至40万左右,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和济宁市投入《运河老店》的资金已经达到创纪录的200多万元了,相当于过去七年的总和。记者还获知这样一个细节:这次去厦门参加中国戏剧节,资金上是有缺口的,市文化局把原本要买车的20万元拿出来救了急。“没有领导的关心与支持,要搞精品工程是不可想象的”,作曲马玉金如是说。
一波三折的厦门之行:
从起初的惶恐不安到最后的“堪称完美”
接到入选中国戏剧节的消息,让《运河老店》剧组在感到大为振奋的同时,又多了一丝惶恐。毕竟参加全国性比赛这样的大场面,剧组还从来没有遇到过。那时候整个剧组的人都提心吊胆,生怕会出现什么纰漏。许多演员连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在研究台词、唱腔、走步,熬夜对于他们而言更是家常便饭。正是凭借着这种“细致入微”的精神头,剧组高效地完成了赴厦门前的准备工作。
因为经费比较紧张,冲击中国戏剧节的《运河老店》剧组原本打算乘坐火车前往厦门的。后来因为火车临时运送新兵,不得已只能咬牙改坐飞机。剧组是分3批出发的。前两批都比较顺利,等到第三批的时候却遇到了大麻烦。原本约好的六点半出发的大巴姗姗来迟,直到八点半才到。路上又遇到了下雨、大雾天气,能见度极低,一小时30公里的时速让大家十二点之前赶到徐州上飞机的美好想法彻底泡了汤。剧组只好换辆大巴连夜赶往南京,寄希望在那里能够赶上第二天早上飞往厦门的飞机。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汽车开到淮安的时候又出现了抛锚,演员冒着严寒下来推车,总算故障不大,剧组终于及时赶到了南京,并登上了前往厦门的飞机。当演职员安全飞抵厦门,并且没有一个人出现身体不适时,总领队文化局副局长韩齐逊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正应了那句老话“好事多磨”。
2009年12月4日至5日,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运河老店》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影剧院连演两场,反响热烈。能够容纳将近两千人的影剧院座无虚席。第二场(专家场)的表演更是“堪称完美”,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剧组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在12月6日召开的剧目评论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运河老店》反映民族实业家的题材比较时尚,地域特色浓郁,而且山东梆子的唱腔非常好听,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剧目。
12月14日,中国戏剧节评奖结果公布,《运河老店》榜上有名,获得优秀剧目奖,杜玉珍由于对东家夫人的出色演绎获得优秀表演奖。济宁终于实现了携整台剧目参加全国大赛并获国家级大奖的零的突破,为济宁文化名市建设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对于 《运河老店》而言,获奖不是终点。精品工程的创建并非一日之功,《运河老店》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以改进提升,向着“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和“文华奖”的更高目标前进,打造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济宁文化名片。(赵京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