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梆剧蒋门家谱
在阜南戏剧界人士不懈研究下,发掘出一部罕见的梆剧蒋门家谱。它对当时研究界首沙河调起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作用,也为上个世纪80年代安徽省和河南省争论淮北梆子发源于何时何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阜南县曲艺志》记载:《蒋门戏剧家谱》始见于梆子戏艺人蔡子敬的手抄本。蔡是夏邑县马头寺人,蒋门第46代弟子(艺名鸥莲),“鸿”字辈,男坤,阜南县梆剧团老艺人刘传道的大师伯。当年刘传道刚入科班曾和蔡师傅的女儿小兰同学认字,熟背此谱。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科班被迫停办,《蒋门戏剧家谱》未再下续。原谱保留在山东省曹州府东关外刘传道大师伯处,后下落不明。而据刘传道回忆,整理出50个字辈。字辈为“太平忠义广,龙凤耀吉祥……”等,凡蒋门弟子辈辈沿袭。以上50字辈,按辈计算当在600年以上。其师祖蒋亚洲(实际是蒋门第二代“平”字蜚,乃秦腔艺人)因陕西灾荒奇重,蒋亚洲随其师和两个师弟(一姓贾,一姓徐)均率全家至山东省曹州府唱戏。此时,朱明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生活也日渐繁荣。蒋氏师徒站住脚之后,为了生存必须适应环境,逐渐将秦腔改为当地人民所易于接受的唱法,后来演变为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沙河调诸流派。几百年蒋门弟子大部分在鲁西南、豫东、苏北、淮北等地区演唱,约占三门人百分之八十以上。贾门始祖(贾师弟)早故,一生未授多少徒弟,几乎绝迹。徐门始祖门下多分布在河南省南阳一带,尚不足百分之二十,故梆子戏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管成班怎么样,离了蒋门不能唱”。可见蒋门人之多,行当之齐。
此谱附有蒋门家规:一,杀人害命者;二,奸淫妇女者;三,偷盗抢劫者;四聚众斗殴者;五,欺侮他门(本门)者,均就地由本门代表宣布清除门户,并下转帖晓知本门。
阜南县文史工作者就此谱曾进行了初步考证:刘传道,阜南人艺名翠彬,“羽”字辈,是蒋门第47代徒。其师傅艺名鹤臣(原名冯福才),“鸿”字辈,蒋门第46代;师爷是蒋门45代,艺名张荣庭(原名张炳祥),“亮”字辈。“羽”字辈师兄弟有:翠月(真名桑自修,洛阳豫剧团,在电影《穆桂英挂帅》中饰杨洪)、翠荷(真名陈兴文,涡阳剧团)、翠娥(姓高,乳名甜,徐州梆剧团)、翠龙(真名谢明,永城人)等人。
确切地说,这部戏剧家谱对沙河调渊源及流派的探讨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对于近两年界首成功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