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也称“雁剧”,是晋北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主要流行于晋北地区各县市,在分布上以忻州地区为中心,但其活动范围也扩展到了大同、包头等地。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同治时期,它是由南路的蒲剧与忻州当地的方言和民间艺术长期不断融合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剧种。北路梆子以晋北方言为基础,吸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华所在。我们用方言区来命名产生的这种新剧种正是体现了方言和地方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词汇方面

从北路梆子的唱词与道白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晋北方言词汇。如名词:《舁桥》中的“山窝”(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药”、“莜面推窝窝”(面食的一种)、“凉拌山药丝丝”、“担疙瘩”(一种面食)、“骨拐”(腿腕)、“旱船”。《血手印》中的“这边厢”、“那边厢”。动词、形容词:《三堂会审》中的“打量我命难保全”(打量:估计、约摸之意);《醉陈桥》中的“手扳着垛口往下瞧……帅字旗不住空中飘“(“扳着”:手压着、按着;“不住”:不间断地、不停地);《打代州》中的“公该”(就应该这样);《天剑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穷毛”中的“褪褪穷毛”(做生意脱贫致富);《舁桥》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等。这些方言词语晋北人听起来并不陌生,非常贴近人民的生活。

二、叠音词的运用

叠音词的运用,将现实的口语性与戏剧的形象性紧密结合,如《舁桥》中的“阴沉沉”、“血淋淋”、“哗啦啦”、“雾茫茫”;《访白袍》中的“清风飘飘,细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压压”;《血手印》中的“悲风呼呼响,胡天叫地两茫茫”。这些唱词在戏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一种生动形象之感。

三、谚语、俗语的运用

晋北梆子的道白、唱腔,不仅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还运用晋北方言谚语、俗语。如:《舁桥》中的“饿得前心贴后背”(谚语),形容饥饿的程度;“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样——黑心”(歇后语)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这老婆子不够数——一定是个二百五”(顺口溜)用来刻画人物。

四、语气词的运用

在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唱时拖腔及部分句尾有大量的虚词托字,如“哎呀、唉、么、嗨、啊”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让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北路梆子以晋北方言为基础,也因地区不同而方音稍有差异,但总体说,北路梆子的道白还是晋北方言,这是多年来能传唱于晋北地区,让广大群众能够接受、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晋北方言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来源:太原日报;乔全生 张俊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