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30日,由省戏剧家协会、省戏剧研究院、县人民政府主办,由县文广新局、县文化馆、县东路梆子剧团承办的“山东省首届东路梆子保护传承发展研讨会”在我县举办,省、市、县有关领导、专家济济一堂,共同研讨继承和发展东路梆子这一优秀的戏曲艺术,使她再次焕发应有的影响和艺术魅力。
东路梆子原名“梆子腔”,也叫 “山东吼”、“东路呕” 。据乾隆二十八年《蒲台县志》记载,当时大清河岸的蒲台县北镇、武定府的清河镇都是非常繁忙的水陆码头。武定府在大清河北岸,是当时鲁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为东路梆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章丘在大清河南岸,也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因而,《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的记述: “ 当地流行的梆子腔,是山陕梆子经过山西、河北等省传至阳信等地,至晚在清代中叶就已经在本地流行。 ” 东路梆子戏曲艺术历史悠久,艺术灿烂,其影响东到昌潍地区西部的益都、寿光;西到历城、济南,以及商河、乐陵、宁津;往北到河北省的盐山、南皮、海兴、沧州以及天津,南到泰安、兖州、济宁等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东路梆子戏曲艺术逐渐萎缩,民间社团不断解散,艺人渐渐流失或过世,东路梆子这一优秀传统艺术逐渐凋零,面临后继乏人和失传的窘境。
东路梆子在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2007年起,县文化部门及其文化工作者会同有关专家,深入整个县域,采访50余个村庄,了解近百余名东路梆子艺人,发现了仅存的服装、道具、乐器。通过录音、录像记录了他们的演唱、演奏,整理了部分唱段、曲牌和锣鼓经。通过老艺人们的回忆,记录了东路梆子的剧本,已整理出《桃花庵》《白虎帐》等近十出剧目,为传承和保护这一剧种获得了第一手资料。2014年,我县以原县艺术团为班底成立了“阳信县东路梆子剧团”,并聘请了东路梆子老艺人到剧团口传身授,青年演员拜师学艺。自2014年至今,县东路梆子剧团已先后排练了东路梆子传统剧目《杀庙》、《双锁山》、《白虎帐》,现代戏《二蛋闹牛》等剧目。2015年,县东路梆子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悉,东路梆子唱腔丰富,剧目繁多,美学价值高,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唱腔而言,东路梆子的特点是:先吐字,后拖腔,吐字用真嗓,拖腔时高八度唱,也就是 “吼” ,听起来高昂、健壮。东路梆子的每句唱腔均为过板起,也有从兄弟剧种移植过来平板起的声腔。该曲种的独特演唱形式,和与兄弟剧种吸收、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演唱形式,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就剧目而言,东路梆子多是讲究家国忠义,家长里短、郎情妾意少,始终高扬惩恶扬善、精忠报国、仁孝和睦等传统美德,展现了山东百姓的阳刚之气。因而,它也被称为 “大戏” 。此次研讨会将会把东路梆子推向更高水平,让东路梆子再现辉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