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章,除去刘姥姥的“花落了结个大倭瓜”引人注目外,便是贾母对令时曾说“这鬼抱住钟馗腿”了。

钟馗是何许人也?钟馗的原型,是商汤时的巫相仲傀,百度之后得出,钟馗,在古书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商人信奉鬼神,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傀,面具也;驱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发生仲傀多首的传说。仲傀以同音演变为仲虺,虺乃神话中的怪蛇,于是仲虺又演变为九首巨蛇之“雄虺”(《天问》)、食魅之“雄伯”(《后汉书·礼仪志》),实际上也是仲傀与雄虺传说的又一变形,郁垒即中垒的变称。

王正书在《钟馗考实——兼论原始社会玉琮神像性质》中认为,钟馗其人及历代驱鬼辟邪的观念,实起源于上古巫术,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号的重黎衍生而来。重黎在上古史中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称呼,句芒在传说中又被描绘成介于天地、神人之间的负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其使命之一便是居巫职。钟馗,即“终葵”,本指一种椎形体,由于重黎在从事神巫职能时所戴羽冠取自此形,故在商代约定俗成为从事巫职的标记。

后来在《唐钟馗平鬼传》中,叙述了钟馗冤魂被阎王封为“平鬼大元帅”,荡平诸鬼的故事。书中鬼域影射人间社会,与《斩鬼传》类似。

《唐·钟馗传略》中记载“夫钟馗者,姓钟名馗,古有扈氏国(今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阿姑泉钟馗故里欢乐谷)终南山阿姑泉人也,生于甘而居于泉,文武全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经纶满腹,刚直不阿,不惧邪祟,待人正直、肝胆相照、获贡士首状元不及,抗辩无果,报国无门,舍生取义,怒撞殿柱亡,皇以状元职葬之,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赐福镇宅圣君”,诏告天下,遍悬《钟馗赐福镇宅图》护福祛邪魅以佑平安。”

从一个器物变成了一个血肉之躯的人,从一种仪式,演变为一种除妖降魔的寓意,可见,钟馗故事的传说,在唐代就已经成熟了。钟馗作为古典文化其中之一流传下来,因其独特的传说和寓意,被广泛运用在祭神、司典、节日仪式等民俗当中,此外,在诗词、绘画、建筑、雕刻、曲艺等艺术门类当中,占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楚汉文化、灵璧奇石、钟馗画并称“灵璧三绝”,钟馗文化凭借其自身的流传性、广泛性、大众性的特点,在百姓当中占领相当大的席位。

戏曲中钟馗的形象随着文化的发展则变得更加丰满,他不仅仅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更是一种不畏强暴、刚正不阿精神的象征。
  看了艺术家们不同版本的钟馗,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触。

而裴艳玲的戏曲电影《钟馗》摒弃了钟馗一贯貌丑的特点,不仅把钟馗叙述成了“俊雅奇男子”,且更多地体现了钟馗刚正不阿的性格,是“性情刚烈,蒙冤受屈”的捉鬼大神的真本色。

舞台版《钟馗》第一场,钟馗的唱词一句句分明体现出了他对当时科考制度的失望与自身抱负无法实现的郁闷之情。“书生沦落在乡井”,简单的一句,体现出了己身怀才不遇的忧愤,书生本该是勤读诗书报效国家的,可是如今却沦落在乡村野陌,岂不可悲可叹,一句奠定了整出戏的基调——悲!接下来,“叹只叹人世坎坷路不平”,不是钟馗自己要“沦落在乡井”,分明是世道黑暗,黑白不分呀!只听这两句,我们就可以知道,钟馗早就把科考及当时的社会看透了。这段唱词与李白的《行路难》很相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都是对事态不公的忧愤与无奈,对自己前途的心灰意冷。如果钟馗一直这样认为下去,不发生意外事情,可能一个人才也就这样埋没了。可是故事并非如此安排,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县太爷的大公子常风想收买钟馗考场作弊,性格刚直的钟馗当然不会应允,可是嚣张骄傲的常风吃了闭门羹,怎么能善罢甘休呢?这样的纨绔子弟估计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来没有被人拒绝过,怎么能容忍别人“往自己眼里插棒槌”呢?临走放下狠话:“你不让我中,我也让你碰一鼻子灰”。

历史上的文人不是恃才傲物就是凛然傲骨,总之离不开一个傲字。恃才傲物最突出的恐怕要数三国时的杨修,因为个性张扬,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李白倚仗自己满腹才华敢让高力士脱靴,杨妃磨墨;白居易因为才华横溢不为仕途所容被贬为江州司马,在位期间还不懂得收敛个性以求安身立命,还要“江州司马青衫湿”,用皇帝赐给的司马青衫去擦眼泪;曹雪芹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还不思悔改,一边东躲西藏一边写《红楼梦》。到了现代,大学生挑起了五四运动,搞民主最先遇害的是李公朴、闻一多等知识分子,连鲁迅、郭沫若都被逼到了海外,朱自清不吃外国人给的粮食竟然活活饿死了------可见文人自来就天不怕地不怕,带着一腔的热血,支持着一腔热情的就是那一股傲气,面对邪恶与黑暗敢于拍案而起,绝不允许恶势力在我眼前嚣张,如同陈然在《我的自白书》中写的“面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钟馗就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有才、耿直、骄傲、感情丰富。自古文人多磨难,最先受迫害的当然也是文人,你不是嚣张吗?看看是你的血肉之躯厉害还是我的刀光剑影厉害!当钟馗耐不住常风的挑衅决定进京赶考的时候,他的悲剧就基本定格了,明知道斗不过人家却还要去斗,拿我这鸡蛋碰石头,虽然明摆着是失败,可是至少还能出点声音呢,就是这点声音,碰出了作为一个文人的骨气!

兄妹惜别,是整出戏中比较柔情的一场,即便是耿直,即便是刚烈,到底还是个人,到底还是有着很深很丰富的感情,难怪人人都喜欢钟馗,我想不仅仅因为他殿试斥奸,不仅仅因为他鬼窟救人,也是因为他对手足至真至浓的爱,因为爱妹妹,死后才会率领鬼族嫁妹妹,以了唯一的夙愿。

鬼窟救杜平,是全剧武打最多的一场,钟馗的勇敢大胆与杜平的怯懦胆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怕鬼,一个是打鬼,当然这场戏并不是要贬低杜平,我想主要还是为了体现钟馗的救人于危难、武艺超群、大无畏的精神,这些都是做捉鬼大神应该具备的素质,并且为殿试斥奸打下基础,一个连鬼都不怕的人,还怕你们这些人吗?所以这场戏是很必要的一场戏。这一场戏让钟馗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敢爱敢恨,侠骨柔情。这样的人不可爱,还有什么人可爱呢?

最难得的是打鬼之后钟馗杜平两人携手同行的那几个动作,坎坷之路,多一知己同行,无数艰难一扫而光,留下的只有温馨。真是“历尽艰和险,方知行路难。”

殿试斥奸,历来所有版本的钟馗,这一场都是高潮,所有的矛盾都在这一场中激化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和阴险,圆滑与世故,善良与无奈,还有那种刚正不阿的气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忠奸善恶进行了一次对决,结局当然十分明了。开头人家太师就说了:“老夫的掌上定乾坤”。杨国松为何会这么嚣张?还不是因为人家的女儿是皇妃,皇亲国戚,谁敢惹?更主要的是他女儿不仅仅是皇妃,还是个宠妃。唐诗中有一句:“只道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下女儿有朝一日选进宫去,一人得宠,鸡犬升天。杨贵妃受宠,兄弟把持朝纲,吕后受宠,吕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居于首位。奸臣一手遮天,忠良之士只有一声叹息。比如徐大人,无奈之下“有负圣恩”,弃官而去。而钟馗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反抗路,一条不归路。面对着奸臣的徇私舞弊他不仅说出了闯殿的缘由,并且提出了当面比试。钟馗当然知道比试会是枉费心思,状元照样会是常风的,可是心里并不服气,当然不服气,他要当着众人的面亮出自己的才学,让这黑与白、是与非完完整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不成功便成仁。

“一树梅花一树诗,顶风冒雪傲奇枝。留取暗香闻广漠,不以颜色媚于斯。”抑扬顿挫间,被埋没的忧郁,被压抑的愤懑,还有面对现实不屈不挠的志气呈于纸上,这就是著名的梅花诗。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演员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唱念做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书法上有种执笔法叫“悬腕”,即肘部不靠桌面,腕部凭空悬起。明代方孝孺《题宋仲珩草书自作诗》中说“子山善悬腕,行草逸迈可喜。”可见,悬腕书是一种很难的写法。这首梅花诗,就需要演员在台上悬腕写下来,而且要边写边唱,以此体现钟馗的才华横溢和义愤填膺。

杨国松不是土老帽,他当然看得懂这首诗的意思,钟馗分明告诉自己:不管你给我施加多大压力,我都会一样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你低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考状元的,绝不会以溜须拍马的狗屁行径来博得你的喜欢。善良正直的徐伯群不禁拍手称快:笔力遒劲,仪态高雅,好高才!我想,与其说是夸钟馗的诗好,倒不如是夸奖钟馗的人格,想必这些忠臣良将平时受够了杨老太师的欺负,今天见着一个敢说真话的了,不禁喜形于色。可是立即引来了杨国松的不满,最后干脆被排挤走了。

钟馗到底是钟馗,大声训斥杨国松“有无私情老太师你自己明白”。接下来的唱段一句比一句严重,句句骂在了点子上,又如一把钢刀,一下一下地砍在杨国松的软肋上,杨国松的情绪也一点比一点高涨,从来只有对我点头哈腰的,今天竟然出了一个敢斥责我的,我要杀一儆百,让你知道知道老岳丈的厉害。在没有了徐大人的保护之下,钟馗的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顺从的被杨国松上绑绳,听候发落(估计罪名也轻不了);二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用自己的鲜血来警示世人,拼死抵抗奸臣的迫害。钟馗进京赶考分明位居榜首,却被人取代;上堂讲理,却遭到围追堵截。本来心里怀着对现实的无限希望和憧憬,却被现实击得粉碎,数十载勤读诗书,视科考取第为第一夙愿,却没有想到这一夙愿再没有实现的可能,绝望、悲愤郁结于心。仇人就在眼前,可是杀了他,自己满腔壮志就能够得以施展了吗?一个杨国松不可怕,可怕的是杀了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杨国松站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悲哀。生平最大的希望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黑暗与绝望,对生不再有任何眷恋,倒不如死了吧,一死了之,“自古人生谁无死,拼将热血抗强横。”这一句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宁可死也不愿意苟且偷生,这就是英雄的选择。临死之前对着杨国松之流的一个“呸”字,表现了他对于这些蝇营狗苟的无限唾弃与鄙视,所以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没有把这一个关键的细节丢掉。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可是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是否完整而损失它本身的价值。钟馗就是这样的一个美好的人物,无论是生是死,他的价值不会受任何影响,《大都名伶》里面有一句台词形容他极为恰当“生的爽直,死的痛快!”


  钟馗死后,传来了兄弟杜平的一声高呼:“钟兄,你死得好惨呐!”这一句,呼出了杜平的心声,呼出了无数看官的心声。同时也是杜平性格另一方面的体现,这时候的杜平和鬼窟里的杜平简直判若两人,那时候的怯懦与现在的勇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现实中的鼠辈奸佞比鬼更可怕,更可憎。对义兄的怜悯已经升华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悲痛?爱恋?钦佩?敬仰?恐怕都有吧!同时还有对那些奸臣所作所为的无比愤怒和鄙视。出于这样的一种心态,他毅然决定冒死为钟馗埋尸立碑,鸣冤于世。杜平也是血气方刚有情有义的,他的所作所为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面对现实做出的最极端的反应。

如果钟馗没有被封神,杜平很可能因此引来杀身之祸。可是人毕竟是善良的,不忍心让这个故事彻底的变成悲剧,即便是现实无法改变,可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用浪漫主义手法来彰显正义的最终胜利。于是便有了封神一说。这种写作手法和《窦娥冤》里面窦娥的三桩誓言句句应验,后来又托梦给父亲为其平冤昭雪大抵相同。以想象的东西来升华现实的东西,是善良的人们对世事的一种期盼,一种寄托。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戏剧魅力就在这里。

钟馗被封为捉鬼大神,临走前回头望向阳世,甩了甩袖子,悲欢离合似乎都在这一袖之间,从此告别了尘世的悲哀和无奈,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金钗赠婚之后,钟馗为嫁妹,再次回到了阳世的家乡。很多朋友都很喜欢那几句唱词,很多演员演唱到这里的时候也都不免热泪盈眶。

“一路长风伴我行,夜色重,寂无声,故园热土一望中,物是人非倍伤情。来到家门前,门庭多清冷,有心把门叫,又恐妹受惊,未语泪先淌啊,暗呀暗吞声”。

这几句写的相当有意境。有些版本的钟馗里面兄妹惜别时曾有几句唱词与这几句是相呼应的:“一声多珍重,离别泪千行。明日阳关道,烟水两茫茫。”离别的凄凉,仿佛已经暗示了此时此地的悲情恨意。别人家都是儿女绕膝,合家欢乐。只有这扇门,门里灯光昏暗,悄无人声。没有了哥哥的照顾,妹妹一人在家,过得还好吗?你知道哥哥我有多牵挂你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离家前,还是兄妹欢笑,不想数日竟然阴阳相隔,怎不让人肝肠寸断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心急火燎地回来了,想开门兄妹相认,诉说离别之情,可是现在我已是他乡异鬼,就这样叫门,恐怕自己丑陋的面孔吓坏了妹妹。有悲伤、有欣喜、有惆怅、有急切、有不忍。妹妹见到我这个样子会怎么样呢?幼年失去了父母,现在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哥哥,她该多伤心呀!老天呀,我该怎么办呢?矛盾的心里占据了首位,一瞬间,这个曾经鬼窟救人的英雄,这个曾经殿试斥奸的烈士,竟然徘徊了,流泪了,不知何去何从。这一镜头,又为钟馗加上了细腻的一笔。

嫁妹结束,也没有任何遗憾了,临走劝妹妹“你的大喜之日,你莫要落泪。”可是为什么你自己却哭了呢?是对妹妹放心不下?是自己最后一次向阳世告别的惆怅?还是对人世的绝望中的留恋?想必没有人能够理得清楚。

演唱、表演、武打、绘画、舞蹈、诗词、念白------还没有哪一出戏曲能够比这出钟馗戏所涉及的艺术面更广泛、更综合、更齐全,也只有戏曲这样一门综合艺术,才能演绎出钟馗这样成熟的一类人物和一种精神。它在舞台上的日臻完善,是中国古代劳动者伟大想象力的结晶,更是中国无数代人改良创作的成果,我想,这就是《钟馗》故事在戏曲中之所以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吧!

(原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文章,是本人独立进行创作。除文中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