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党梆子形成300年,昨日,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我市首届“上党梆子文化节”开幕。从1月20日开始到2月2日结束,纵观13天的文化节活动安排以及演出安排,记者发现,本届文化节有四大亮点值得关注。

亮点一:图片展览展现上党梆子艺术历程

1月21日上午,文体宫将举行“梨园春色意正浓—————上党梆子艺术历程暨成就”图片展览。展出上党梆子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图片。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我省东南部地区。同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上党梆子始终是晋东南地区老百姓最喜爱的剧种之一,虽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唱戏和听戏的人逐渐少了,但上党梆子在群众中的基础还很深厚,老百姓的上党梆子情结没有变。2006年,上党梆子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党梆子又迎来了新的曙光……

此次图片展,正是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上党梆子300年来走过的艺术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亮点二:《长平悲歌》强强联手演绎荡气回肠长平古战

上党梆子《长平悲歌》由市上党梆子剧团的成员主演。故事讲述的是公元前260年,赵国军队不敌秦军,退守于古长平一带,“纸上谈兵”的赵括被糊涂的赵王任命为三军统帅,老将廉颇则被解下兵权。剧中主要角色由“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张保平、吴国华、张爱珍、郭孝明担纲,将一段历史悲剧演绎得荡气回肠。

据介绍,为了真正把《长平悲歌》一剧打造成艺术精品,我市特别邀请了全国著名戏剧导演谢平安担纲执导,国家一级灯光师周正平担任灯光设计,国家一级舞美师何礼培担任舞美的设计制作,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蓝玲担任服装造型设计;国家一级作曲刘建斌、二级作曲李秀荣担任唱腔设计、音乐设计、配器兼指挥;剧作者张宝祥、张华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拿出了满意的剧本。

华丽的舞美效果,荡气回肠的史诗内容,实力派演员担纲主演,《长平悲歌》可以说是强强联手,阵容不凡。是我市上党梆子剧团历年来鲜有的巨作,值得推荐。

亮点三:《芦苇河畔徐海东》用戏曲描述一代抗日名将

上党梆子《芦苇河畔徐海东》描写了徐海东在町店战役期间,与当地老百姓之间的军民之情,与妻子的夫妻之情,以及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该剧由阳城县人民剧团演出,全剧共分6场,预计演出时间为2小时10分钟。

1938年7月,八路军115师344旅和386旅772团在徐海东、黄克诚指挥下,在阳城县北部芦苇河畔的町店一带,成功伏击了由陇海路北上的日军25师团机械化部队,击毙日军千余人。这场战役在我军抗日战争史上具有与“平型关大捷”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

据该剧导演李宪法介绍,这部戏虽然是一部反映战争题材的戏曲,舞台上却从没有出现打杀的战争场面以及敌人的身影,而是通过芦苇河畔的美丽风光,当地善良的百姓对八路军的拥护等情景,表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在舞台设计上也力求新颖别致,通过艺术处理手段的多样化及写意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观众有全新的视觉感受。尤其是在剧中融入了阳城道情、中庄秧歌、阳城鼓书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亮点四:众多梨园名家登台献唱让戏迷朋友过足瘾

据了解,本届文化节邀请了一众梨园名家登台献唱。

这些演员中,有10位是梅花奖获得者,有7位演员是山西省“杏花奖”获得者。在梅花奖获得者中,有几位还是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这其中,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大名鼎鼎的晋剧名角谢涛、蒲剧名角任跟心、北路梆子名角杨仲义等;也有张保平、吴国华、张爱珍等一批市民熟悉喜爱的上党梆子名角。

除了名角献上的精彩片段,本届文化节您还有幸一睹晋城戏迷的风采。在1月25日举行的《戏迷演唱会》上,将由市上党梆子戏迷协会的一批戏迷票友,为大家登台献唱,让戏迷朋友过足戏瘾。(记者郜晓红)


晚报专访老艺术家栗守田

为什么没有一句戏词能让观众想起上党梆子?

本届上党梆子文化节,有26位老艺术家被评为“上党戏曲功臣”。记者提出对他们进行采访时,不少人向记者推荐栗守田。“那可是上党梆子的泰斗级人物。”这是记者听到的对栗守田最多的评价。

找到栗守田时,他正在市上党梆子剧团的大院内,被一群同行和粉丝围着合影。由于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栗守田拄着一根拐杖,对每位要求合影的人都是有求必应,微笑着定格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十几分钟后,在剧团的一间空屋子里,栗守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唱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全国观众就知道是黄梅戏;唱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全国观众就知道是豫剧。为什么没有一句戏词能让全国观众想起上党梆子?这是我最心痛的事。”栗守田说,他今年87岁了,见证了上党梆子的发展历程。

1938年,年纪尚小的栗守田就与村里的同龄人组织起儿童剧团,演出抗日剧目。1945年又领导村内业余剧团,兼任编剧和演员。栗守田说,他年轻的时候,晋城很多村子都有规模大小不一的上党梆子剧团。当时听上党梆子对于晋城人来说,是一种享受。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但剧团少了,关心上党梆子的人少了,就连传人也越来越少了。

“张爱珍这批人岁数都不小了,再过几年,谁来继承上党梆子的衣钵呢?”栗守田说,有一段时间,他为上党梆子的传承和发展头疼不已。让他没想到的是,近年来,《杀妻》、《赵树理》等历史戏和现代戏的诞生,让他看到了上党梆子发展的希望;紧接着一批上党梆子爱好者成立了戏迷协会,一大群年轻人开始学戏;2006年,上党梆子还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上党梆子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栗守田高兴地说。

“如今,我市又为上党梆子举行了这次盛会,让我看到了上党梆子传承与发展的希望。”栗守田说,上党梆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努力培养新人、培养更多的名角,让上党梆子唱遍全国,唱响世界。(赵明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