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新编历史剧《宋相吕端》在梅兰芳大戏院演出,该剧由兰万玲编剧、李学忠导演,姬君超作曲,范景华、王英会、彭艳琴等主演。这多位艺术家我都不熟识,但由姬君超作曲的河北梆子戏,我却是看了不少。其中有张秋玲主演的《断桥》、《江姐》、《唐宫盛典》;有王洪玲主演的《金水桥》、《窦娥冤》、《十八里香》;有许荷英、邱瑞德主演的《四郎探母》;有许荷英主演的《孔繁森》;有彭艳琴演的《忒拜城》、《陈妙常》、《牙痕记》;有王英会主演的《村官李天成》、有张树群主演的《周仁献嫂》;有殷新泉主演的《拾画叫画》;有彭慧蘅、刘玉玲主演的《美狄亚》、有刘志欣、王少华主演的《晚雪》、有雷保春、刘莉莎、王艳武主演的《女人九香》等。我是做音乐事情的,就对戏曲的唱腔音乐尤其注重。但在十几年前,尽管我知道河北梆子是梆子声腔的重要剧种,也听一些先师讲过河北梆子的唱腔以及演唱方法很值得学习、研究,但是我对这个自己家乡的剧种只是了解一点点表象,就连北京市有河北梆子剧团都不晓得。可以说我是先聆听了上述名家的歌唱,才认识了河北梆子这个剧种,喜欢了河北梆子这个剧种,也才惊讶的发现这许多名剧全是姬君超先生的作品,而且不少的戏还是姬先生亲自担任编剧。于是我想到,如果我们把这一部部精品大戏看做是歌剧,(其实完全够得上是一部部好的民族歌剧),姬先生的高产对于我们歌剧作曲家来讲,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仅应该向戏曲学习,向河北梆子剧种学习,更应该向这位我并没有见过面的幕后劳作者姬先生学习。
姬先生的河北梆子音乐作品,有这几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大俗大雅。所谓大俗即听来亲切平易,好听好懂,也就是说,当你看着字幕上的唱词,听着唱腔,心里总好似是在和台上的演员一起歌唱,而这种奇妙之感,只有在《卡门——序曲》、《洪湖水,浪打浪》等不多的歌剧曲目中才能感觉到。而姬先生所作的唱腔,几乎是所有段子都能找到这种共鸣之感。所谓大雅,即是听来七情尽抒又不温不火,高亢激越又柔丽委婉,语气准确又旋法流畅,个性鲜明又不矫揉造作,在戏曲平民化之中含蕴着深深地书卷之香。二是歌戏相融。所谓歌戏相融,即是地道的戏曲唱腔和富有河北地域特色的音乐相融合,戏曲传统的以词设腔的作曲法与歌剧作曲法双兼并用,使得诸多人物的音乐形象汇流于整篇作品的大洋之中。三是高精呈现。戏曲业内常有人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诚然,戏曲的唱念做打表现手法源于此;戏曲不同行当的唱腔源于此;戏曲的不同流派源于此,也就是说戏曲最后的舞台展现者是“角儿”。我为河北梆子“角儿”的演唱功力而折服!像张秋玲在《江姐》中的十几段咏叹调,像王洪玲在《十八里香》剧中的十几段咏叹调和宣叙调,像王英会在《宋相吕端》中的大段唱腔,那高腔、那花腔、那长腔、那拖腔,高亢激越又委婉低回,音域极宽又声区多变,情感复杂又跌宕剧烈,一出戏两个多小时,演唱一段紧接一段,情感不断地变化,她们却都能游刃有余,毫无瑕纰地唱到好处,我想这正是歌唱演员应该认真研究学习的。由此我想起了李劫夫先生曾说过得一席话:“我们要从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中汲取营养,河北梆子的发声演唱方法我们应该学习研究,声乐系、作曲系的学生都应该学唱几段河北梆子。”我又想到了我所看过的河北梆子戏,几乎全是姬君超先生作曲,我又不得不佩服姬先生与诸多名“角儿”的合作关系。姬先生能够像张千一为李娜量体裁衣的《青藏高原》一样,为这许多“名角儿”量体裁衣,这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由看“角儿”的好戏爱上了河北梆子剧种,就不断地收集与河北梆子有关的资料,我发现其中的《河北梆子音乐概论》、《河北梆子音乐概解》、《戏曲音乐导演初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王玉磬唱腔选粹》等专著,姬君超都是著者。我又不由得想起吴祖强先生说过得一句话:“艺术家比到最后比的是文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