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省河北梆子剧院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就新招录的30名青少年演员的集中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座谈会气氛热烈,众多老艺术家纷纷发言说,这批新演员就像刚输入的“新鲜血液”一样,给剧院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风貌,使剧院内形成了浓厚的钻研业务的氛围,让人看到了河北梆子振兴的希望。
多年来,省河北梆子剧院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演职员队伍青黄不接。为改变这一局面,在省政协的倡导下,省编办、省人事厅、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为剧院特批了40个招聘指标。经过严格考核,剧院于今年首批招聘了30名刚毕业的优秀青、少年艺术人才。按照剧院《后续人才培养5年规划》的工作计划,剧院决定从6月18日开始,对这批新演员进行为期近3个月的集中业务培训。
为了让这批艺术苗子成才,剧院邀请到了张惠云、齐花坦、田春鸟、路翠阁、张志奎、王瑞楼、张菊、王建铭、王云菊等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来给新演员授课。在近3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艺术家们将《幽诉》、《三娘教子》、《嘉兴府》、《挡马》、《杜十娘》、《扈家庄》、《两将军》、《喜荣归》、《陈三两》、《拾玉镯》等十几出经典折子戏传授给了新演员。剧院还特别邀请到省京剧院的祝元昆老师将《观阵》传授给新演员于静。据介绍,祝元昆的《观阵》得自京剧名家李少春的真传。这么多年来,他只将这一折子戏传授给了京剧名家于魁智。“说实话,这些经典剧目有几部我都没有看过。再不传承下来,真的就失传了。”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李建锁说。艺术家们传授的剧目都是艺术瑰宝,有的已经20多年没有在舞台上出现过,这次培训也是对河北梆子经典剧目进行的一次及时抢救。
看到自己的艺术能够传承下去,老艺术家们非常高兴。他们大都已经离退休多年,很多人身体不好,但为了能把河北梆子传承下去,他们早出晚归,在剧院一待就是一天,一丝不苟地进行教学。张惠云患有糖尿病,腿也常疼,看到她天天往剧院跑,有人不理解:“你有病啊!大热天,在家开着空调喝茶水多好。”张惠云笑说:“我是有病,戏瘾病!只要一想到这些孩子将来能把河北梆子传承下去,我就觉得兴奋!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我什么报酬也不要。”路翠阁离开舞台已经20多年,连原来演戏的资料也都已经送人了,但现在她又回到剧院给新演员说戏。儿子说:“妈,你是不是精神有问题了?”她回答道:“有点,但不大,还能教戏。”路翠阁说:“我们虽然老了,但还不糊涂;身体不好,但还行。我们这一代人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现在需要我们发挥余热,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重塑河北梆子的辉煌我们也有责任!”
老艺术家们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新演员们大为感动,也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每天清晨6时,剧院排练场及院内各个角落,人们都会看到有老师带着学生喊嗓、吊唱、练早功的场景;每天晚上9时多,排练场里还亮着灯,新演员们还在认真学戏、揣摩。有的演员因为排练紧张身体吃不消,一边输液一边坚持着上课。天热,一个剧目排下来,衣服一拧都是水,但没有一个人诉苦。一个演员因为练功强度太大,上火导致失聪,但还要练,最后被强迫着才去住院治疗。新演员陈娟娟说,我们这批演员平均年龄18岁,虽有一定的戏剧表演基本功,但缺乏舞台实践机会,知识水平和表演经验欠缺,所以,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特别珍惜。“现在,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在背戏,连走路都带着戏味儿,都快‘魔怔’了。”
热火朝天的培训也感染了剧院的中青年演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没演出就跑来听课,有的当助教、有的当助演、有的甚至给新演员做服务,整个剧院掀起了学习热潮,很多人开始“以团为家”。李建锁高兴地说,现在,剧院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没有迟到、早退的,大家都在努力工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