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圣军是一个性格要强、勇于进取的人,担任团长后,他为剧团勾画了周密的发展蓝图,并兢兢业业地推行。他的发展规划有两个重大内容:一是后备人才需要培养,二是剧团设施需要改善。2001年他开始对招收学员进行筹划,次年招生56人(乐队20人,演员36人),组成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青年团,实行学、演结合的培养办法。这些学生如今都成长为山东梆子的新生力量了。剧团原址在泰安市中心的财源街,1995年搬迁到东郊唐訾路,当时只建成了职工宿舍楼,因资金短缺无力再建排练厅,剧团每当排戏都只能到外边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条件十分艰苦。杨圣军就任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看来,崭新的剧团面貌能给演职员工带来自豪感和稳定感,完善的硬件设施也是剧团发展的必要基础。那时候剧团经济困难,没有资金,他发动自己的亲属关系,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为剧团建设筹措资金,克服种种困难,于2003年建成了一座六层的综合大楼,专门辟出一层作为排演大厅,解决了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自迁址以来没有排练场所的问题,为剧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剧团面貌焕然一新。当年10月,他组织举办了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建团50周年庆典,省市有关领导出席活动,参观了新建的大楼,对杨圣军的成绩做出高度赞扬。之后他又带领全团投入新剧目建设,排演的新编历史剧《官箴碑》参加山东省第八届文化艺术节演出,荣获新剧目奖,主演宋福斌荣获表演一等奖。

硬件设置的改善,剧目建设的成功,带给杨圣军的是数不尽的操劳和辛苦。那几年正在戏曲界冷落萧条之时,财政拨款不到位,演员工资发不下,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欠下了一大笔巨款,杨圣军还要操心全团人员的生计问题,还要借钱排戏,这一切重担都压倒了杨圣军肩上,真是伤透了脑际,累垮了身躯。对于一个正处在上升时期的演员来说,投身于行政工作不啻是对艺术生命的伤害。40岁上下的年纪,正是演员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关心他的戏迷们纷纷劝他放弃行政工作,大家还期待着看他的戏呢!戏迷们的呼声让他感受到了更大一种使命,2005年底他卸任团长,重新投身到戏曲表演事业中来。

返回氍毹之后,杨圣军对自己所从事的剧种做了深入的思索。山东梆子由于长期在民间生存发展,演员也多未受过正规全面的训练,往往流于表演粗糙、唱腔粗野、剧词粗俗的弊端。这显然已经不适合于当代观众的审美取向。杨圣军坚信,山东梆子也必须走上规范、雅致的美学道路,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所以他在自己的表演艺术上,就着力吸收其他剧种的精华用以充实完善自身。但有闲暇时间,他就观看京剧名家的录像,学习规范的表演程式。在剧本上也吸收京剧的优点,他的成名戏《辕门斩子》就是以京剧“高派”演出本为底本,结合山东梆子传统剧本加工而成,情节紧凑,剧词文雅,加上优美的山东梆子唱腔,成为最受戏迷欢迎的剧目之一。他在排演《徐策跑城》时,反复观看周信芳的演出录像,又从晋剧名家武忠的《徐策跑城》中吸收优长,所以他演的《徐策跑城》既端庄稳健,又不失地方戏粗犷奔放的特点,在同行和观众中都很受赞许。

2006年,杨圣军拜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许相云先生为师,在传承传统艺术上他又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继承传统是创新发展的源泉,这是杨圣军坚信不疑的艺术观。如果说他的表演规范、讲究,得力于向外的兼收并蓄,那么他的唱腔纯正、韵味优美,则是来自于对传统的忠诚守护。所以他的表演艺术无论怎样“出新”,都完全没有脱离山东梆子的独特神韵。在当前山东梆子受到豫剧严重影响的形势下,如同杨圣军这样坚守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观众称他为山东梆子的守护人,也是实至名归吧!

正是由于广泛学习兼收并蓄,杨圣军在舞台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精、雅、美”的艺术特色。他演戏精细,从塑造人物出发,注重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所以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丝毫不露表演痕迹。他的唱腔以二本嗓发声,注重突出声线的凝聚和悠扬,注入恰当的感情,并善于把握行腔收腔的“度”,既达到以声传情的艺术效果,又去除了山东梆子传统老生唱腔的粗野狂躁,听来十分雅致。有位书法家撰联称赞他:“美声唤出嫦娥舞,妙音催开铁树花。”足见对他的唱腔的褒扬和喜爱。他在舞台表演方面,追求规矩严谨,举手投足均有法度,完全没有多余动作,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种美的形态。这些艺术特色的形成,对山东梆子剧种来说是积极的革新。在杨圣军身上,山东梆子去掉了它原有的土气、躁气,而呈现为一种精致优美的高雅艺术。正是这种厚积薄发的艺术功力,保证了他在后来接演的《两狼山上》中塑造出鲜活的人物,歌唱出山东梆子最动人的旋律。

三年磨成活杨业 四情洒尽英雄血

2010年,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选定新编历史大剧《两狼山上》冲刺“十艺节”,杨圣军当然是主角杨业的不二人选。在全体主创人员的艰苦努力下,历经三年时间,终于打造成山东梆子的一部力作,杨圣军塑造的杨业形象更是其中的亮点,被观众赞誉为“活杨业”。他的表演注重揭示内心,善于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在《两狼山上》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杨业的爱国情、父子情、夫妻情、人马情,四情凝结着杨业的人性大美和英雄末路的悲绝心境——这是死亡路上的铁骨柔情与生死抉择时的英雄血性。化英雄戏为感情戏,这是杨圣军塑造人物的精妙所在,也是这部戏最动人之处。

杨圣军在该剧中重点塑造了杨业的爱国情。“血战金沙滩”的序幕拉开,一片杀声,金鼓齐鸣,人吼马嘶。在“金沙滩摆下鸿门宴”的伴唱中,杨业登场亮相,气宇轩昂,英姿勃发。这英气逼人的造型,准确地展示了杨业的英雄形象,既抓住了观众,又达到了“压场”的效果。

“出征”一场中,在那气壮山河的一声“抬刀——备马”道白后,杨业目光怒视,并与六郎、七郎三人手挽手、肩并肩阔步前进,既表现了父子们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决心,又能彰显出他们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的父子情。从舞台侧面看去,杨家将好似一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铜墙铁壁,他的动态造型,起到一人表演、满堂生辉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杨业有他“刚”的一面,但也有他“柔”的一面。杨圣军并没有把杨业刻画成一个好战英雄,而是把他塑造成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痴痴盼望七郎搬兵回转那一场戏,他运用了“盼儿”“思儿”“寻儿”“唤儿”“哭儿”等艺术手法刻画了杨业和七郎亲如骨肉的父子情。“梦儿”时,他泪在眼中含,话语咽喉噎,把老将军盼儿不归、心急如焚、焦急万分的心境表现的恰如其分。在夜色沉沉的山林中,他仿佛看见七郎归来,立即扑上前去,却原来是一棵树。他摸摸这棵树,又摸摸那棵树,把杨业错把大树当亲生,想娇儿入了迷的心境刻画得如痴如魔。当从六郎口中得知七郎被辽兵乱箭射死的消息,他两眼痴呆,全身麻木凝立,两手下垂,悲痛欲绝,大哭一声“七郎,我的儿啊”,便昏了过去。“我的儿啊”一句,“我的”欲放不放,哽咽着用“悬气”的呼吸方法把声音控制住,然后用一个大换气,将“儿啊——”喷涌呼出,把失去娇的悲痛欲绝心情表现得淋淋尽致。

在“梦幻”一场中,他又生动地刻画了浓浓的夫妻情。杨业因思念家人心切,以至在梦中与余太君相会于天波杨府内。唱到那段思念妻子的“望汴京,泪沾襟”的“摇板”之后,他沉浸在梦幻之中:杨业与余太君缠绵悱恻,互相搀扶,联袂携手……突然间,音乐声断,杨业从梦幻中回到现实,一声呼喊:“夫人,夫人……”结束这场默戏,特别是在那充满温馨的四个“我多想”的夫妻对话中,把杨业围困在两狼山上梦幻老夫老妻相依相扶朝夕相伴共度晨昏的夫妻情刻画得情真意切。这种情景交融的幽思遐想,把观众带入一个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

在“杀马”一场中,杨圣军又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情真意挚的人马情。“杀马”是《两狼山上》最精彩之处,也是渲染杨业英雄柔情的高潮。在这场戏中,杨业看到军中已断粮多日,草根也已挖完,将士们多已饿死,战马已经杀尽,只剩下他自己的一匹马,为了让将士们果腹保命,他只能忍痛杀马取肉,于是便有了这震憾人心的人马情的演绎。

“杀马”一折运用了戏曲虚拟的表演手法,从四场慰马,再到六场的放马、恋马、拜马、杀马。放、恋、拜、杀,突出了老将军心里流血,爱兵如子的人性,令人震惊肃然。

第六场“杀马”是杨圣军刻画人马情的重头戏。这一场有一大段唱腔,以“簧戏”起,转入“二八板”、“流水板”,中间运用“清唱”,再以“紧二八”把感情推向高潮结束。这段唱腔融哀怨凄婉与昂扬激奋为一体,运用以声传情的演唱技巧,特别是唱腔中那三个“不能杀……”,四个“怎忍心……”把“杀马”时“不能杀”,“恋马”时又“不能留”的复杂心情层层递进的展显出来,同时还融入了富有现代感的“气声”和“泣声”来加强幽怨缠绵、哀婉凄凉、生死不渝、情真意挚的人马情。

“杀马”一场戏中,他还创意地融入舞蹈、武术等多种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完全是虚拟的表演,但一招一式却是相当的传神、逼真。在舞台上,一将一马,一主一仆,一唱一做,相互配合,把杨业与青鬃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心心相连的心境展现出来。再配以快节奏的“锵锵锵……”打击乐声,似浪推波涌、踏踏不绝的马蹄声。这种节奏的运用,再配合着边舞边唱的动作,好似再现杨业又驰骋彊场、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又好像重现他骑在青鬃马上,威风凛凛,跨马提刀,刀劈驸马肖咄罗、生擒名将李重海的精彩画面。

最后,青鬃马扑向他手中的利剑,霎时鲜血喷涌,这是青鬃马的血,更是杨业心中喷薄的英雄血。他仰望苍天,张开双臂,悲声大放:“青鬃马呀——”一声呼喊,道尽杨业的悲痛与绝望,把震撼人心的情感推向极点!

杨圣军的表演真实贴切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了杨业与妻儿、与将士、与战马肝胆相照的生命历程。无论表演、唱腔或动作都是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演绎的。他在“真情”之上下功夫,成功地塑造了杨业这一悲剧人物形象。

著名戏剧评论家于学剑撰文称赞:“他是活跃于当今山东梆子舞台上最好的红脸演员,堪称‘红脸之魁’。他的体貌气质和一身正气与角色合铸为舞台重心。他以二本嗓为主融合大本嗓,唱得真力弥满,毫无燥气,他用激情与沉着成功地塑造了杨业的形象。”

金秋十月的山东大地,流光溢彩,百花争艳。10月26日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奖剧目颁奖会在青岛大剧院落下帷幕。山东梆子《两狼山上》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杨圣军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杨圣军成功了,但他并没有忘忽所以,却谦虚地说:“这个荣誉不应该是我个人的,首先应该归功于宋福斌院长,他是我们的领头雁;还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创作团队,是他们的辛苦劳动和精诚协作,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我们衷心祝愿杨圣军在艺术的道路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艺术人生。《中国戏剧》2014年第1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