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西北一带,人们说起神池,自然而然就会谈到月饼、胡油和道情。道情,既是神池人的一种精神食粮,更是浸润滋养着这方土地上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唱道情戏的名角在笔者久听现闻的记忆中就有三旦人、小山鹰、黄风兰、梁美青、郑美英、郭晶、张峰等人的名字。神池老一辈道情人为繁荣神池本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神池民间文化中广流佳话。提起郑美英,让我们还是穿越时空,再次回到2014年2月9日上午,《山西卫视丶走进大戏台》“北路梆子专场总决赛”的现场吧。

那天,当节目主持人宣佈神池青年演员郑美英以综合32分,高票当选,:“山西四大梆子戏迷擂台赛,北路梆子总决赛”冠军,获2014年年度总擂主时,现场掌声擂动。

郑美英以《王宝钏》剧中一曲 “满天愁云散九霄”,令在场的三位专家评委和30位大众评审折服了。

郑美英的唱腔优美,跌宕起伏、如泣如诉,凄婉缠绵,华丽多姿,轻松闲适,苍凉沉郁,悲切凄楚。真正的做到了以情待声,以情动人,声情并茂,郑美英扮相秀丽,表情细腻,其中花腔中嗨嗨腔的运用,经过詹丽华、成凤英、贾粉桃等众多北路梆子戏剧名家指导,更加流畅,如一叶小舟,乘风破浪,一路向前。她从刻画人物性格出发,运用传统又不拘于传统,唱腔中糅合了其他剧种音乐及现代声乐旋律等时尚元素,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使之能为今天的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整个唱段郑美英运用她那天生的好嗓子,或慷慨激昴,或婉转缠绵,或苍凉沉郁,或从容闲适,跌宕起伏,华美多姿,充分展示了王宝钏此时此刻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凡参加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的专家、观众都是专业的、见过大世面的,但演出当天,郑美英那一段《满天愁云散九霄》,把王宝钏苦尽甘来的神情与心态表现得入木三分,山西卫视大演播厅里,戏迷们的叫好声不断。凭《王宝钏》剧中这一唱段,郑美英从忻州赛区脱颖而出。
在演艺生涯的道路上:至今郑美英整整走了25个年头,终于初露头角,小有收获。

天生的唱戏胚子

郑美英不同于很多戏剧演员出身于世家,她的家庭基本上跟文艺不沾边。1977年,郑美英出生于神池县大严备乡九仁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叫郑平,虽不会唱戏,但喜欢听戏,是村里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曾參加村里样板戏的演出。打美英记事起,村里就有文艺宣传队,主要以唱神池道情为主,受父亲的影响,郑美英和其他喜欢过家家的小女孩不同,每逢村里演出,童年里的郑美英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偷看大人表演后,利用散场的空当,和小伙伴们一起登上舞台,开始自己的“戏剧表演”。没有飘逸的水袖,找来毛巾代替,没有凤冠霞帔,就用床单随便一裹。虽然那时候的“表演”没什么章法,但在丰富了美英童年生活的同时,也无形中激发了她对舞台的热爱。

后来看见村里宣传队里的大人们劳动之余经常练功,美英和小伙伴也在一旁煞有其事地踢腿、下腰。5岁时,美英就能轻轻松松地把腿搬到脑门。“美英天生就是个唱戏坯子!”村里的道情师付,见了美英的父亲郑平就说。慢慢地父亲郑平也有让女儿学戏的心思了。美英姐弟五人,美英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姐弟上学的时候正赶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杂费昂贵的时候,1991年秋,12岁的郑美英,五年级毕业,恰巧神池道情为了培养接班人,县里成立了艺校,面向全县招收学员,免费上学。美英经过试听、试音、试身段等三轮测试,经父母同意,上了艺校。就这样郑美英成为艺校的一名学员。

戏校练功很苦,从小身体柔软度不错的郑美英也吃了不少苦,劈腿下腰翻跟头,每一项基本功都建立在身体疼痛的基础上。然而她遇上了好老师,“那时候老师们对我们很好,练功的时候很严厉,但平时会哄我们。毕竟还是孩子,老师一哄也就不觉得苦了” 。时隔20年,谈起戏校生活,美英总如是说。

美英进校后,因人长的“帅” ,有男孩子气质,老师让她学小生,灵气十足的她还同时学习着青衣、小旦。这样“三条腿走路”一直持续到毕业。

美英1993年,艺校毕业,年令只有16岁她,就进入神池道情剧团,成为一名小生演员。作为一个道情女小生,她在继承“小生”艺术方面,既保持“小生”的基本特点,又能根据人物出发,力求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特别在唱腔上,充分发扬道情音色明亮、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色,利用自身嗓子好,音色美的优越条件,突出小生角色的阳刚之气。她扮相俊美,功底扎实,表演上能从人物和剧情出发,风格朴实隽永,高雅脱俗。其唱腔更是脍炙人口,传情动听。在她十几年的道情艺术生涯中,先后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哑女吿状》中的陈光祖、《游西湖》中的斐元卿、《下画》中的柴哥、《梁祝》中的梁山白等。这些个性鲜明,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小到大青衣

本世纪初, 在经济大潮冲击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神池道情和众多古老剧种一样陷入低谷,郑美英所在的神池道情剧团在改制中解散,许多人纷纷离团而去另谋职业。而郑美英2002年丢掉了可以进入事业单位当干部的机会,重新选择了戏剧舞台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活价值,经多方协调成了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的一名年轻演员。

郑美英刚参加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的时候,正赶上北路梆子上一辈著名青衣演员将近退休之际,大部份青衣角色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年轻演员身上。青衣,一个戏剧舞台上动人心魄的行当,一个被聚光灯投射最多的行当。在试演青衣行当时,郑美英一出《哑女告状》,演唱、念白、载歌载舞的表演技巧,得到剧团同行名家赞许, 华丽转身, 从小生蝶变成大青衣。她凭着艺校青衣的底子,勤学好问,得到团长成凤英赏识,喜爱有加,倾囊相授,将擅长的技艺一招一式传授与她。北路梆子的舞台是个巨大的磁场,有无穷的魔力,进去了,就再也不想出来。 更何况,在郑美英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都是些对北路梆子迷恋的老师, 詹丽华、成凤英、郎美莲、贾粉桃等一个个戏坛享有盛誉的青衣前辈都喜欢带她。为了接上前辈的班,郑美英抓紧时间,以诚恳谦虚的态度、执着刻苦的表现,不断充实自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郑美英先后学演了,《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皇后、《窦娥冤》中的窦娥、《游西湖》中的李慧娘、《赵氏孤儿》中的公主、《铡美案》中的皇姑等。不懈的努力,使郑美英的戏路大为拓宽。

奋力向前努力追梦

二十五年来,郑美英先后在舞台上成功地主演了《莲花庵》中的谷金芹、《窦娥冤》中的窦娥、《王宝钏》中的王宝钏、《明公断》中的秦香莲、《李三娘》中的李三娘……她几乎能把女人之性、女性之美完整地表现出来,优雅妩媚,柔若无骨。舞台上她的眼睛、她的腰身、她的双手总是互相呼应、互相回护、互相对话,高低上下,亲密无间。于是人物的心理、情感的丰富变化,便被表达得清清楚楚,心灵活动的瞬间颤动,边缘细摺,都被仔细周全地有层次、有节奏地表现出来。她的身段、动作更是如行云流水,有高度的完整与流畅。起承转合之间找不到任何缝隙,其韵律和节奏,像是水中的荇草,飘忽不定又秩序井然。正是这种舞韵和创造,帮助她将典雅曲词的不尽含义,用连绵不断的身段动作,加以演绎延伸,得到直观的丰富阐发。在这些反映真善美斗争的剧目中,她的演唱溶入了自已独特的唱法,低回婉转,字正腔圆,在表情上,她情真意切,动作真实可信、庄重、大方,她被人们夸赞为是一个“用心演戏的” 女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神池道情的传承人黄凤兰,她是晋西北戏剧界很有名望备受艺人们敬重的一位中年艺术家。郑美英和她同为神池大严备乡人,虽不是她的入门弟子,但时常受到她的教诲,她们又在神池道情剧团一个团里呆过,美英对她很感激,并为她高尚的艺德、待人的诚恳、为人谦逊和艺术上的成就所敬仰。她和众多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可贵品质也影响着郑美英,使她在艺术生涯中,能始终坚持做到勤勤恳恳地演戏,清清白白地做人。

2014年,《山西卫视》向这个坚守舞台23年的女孩,终于伸出了橄榄枝,郑美英勇敢地报名走上了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

作为省内戏曲最高赛事,那里名家荟萃,评审严格,郑美英在其专家评委的点拨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迈向理想的殿堂。

北路梆子《王宝钏》是一部传统剧目,千锤百炼,最美,其中最难唱的是剧中《满天愁云散九霄》的唱段。这段唱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路梆子的“嗨嗨腔”,要求演员演唱时,不仅跌宕起伏,华美多姿,而且更要求高度的连贯性,持续性,演唱技艺颇高,难度系数很大。刚学时,郑美英受神池道情唱腔的影响,总唱不出北路梆子的那种“味道”, 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美英慢慢找到自己的软肋。几番有针对性的苦练后,郑美英像换了个人,不仅演唱层次分明,感情丰富,而且唱腔字正腔圆,“嗨嗨腔”如珠落玉盘,把个王宝钏苦尽甘来的神情与心态表现得出神入画,获得专家和大众评委的高度赞赏和评价。
这一次,郑美英投身戏剧艺术23年,终于春华秋实,获得2014年《山西卫视丶走进大戏台》“北路梆子专场总决赛”的 “北路梆子总决赛”冠军和年度总擂主。 

名声在外的郑美英。虽然经常随团演出北路梆子,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戏——神池道情。经常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晚会、演出、助阵。为父老乡亲带来家乡艺术精品的享受。她常说,她的根在道情,她一直在努力,希望把更丰硕的艺术成果奉献给神池的父老乡亲。
艺无止境。牢记古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的格言,凭着她对戏曲艺术执着不懈的追求,谦虚谨慎,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也不断丰富自己内心的艺术世界。为了神池道情和北路梆子这两个古老剧种的振兴,她甘愿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这就是郑美英,一颗冉冉升起在晋西北大地上的剧坛新秀。

25年的艺术人生,25年的戏曲实践。正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言,郑美英心存艺念,心怀感恩,她告诉记者,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能有今天,除了自身努力外更是老一代神池道情人的无私栽培和精心指导的一种结果。前辈们毕生为戏的精神时刻激励美英走在寻艺的路上,后25年仍旧如此……

记者:郑志东
通讯员:邓垒
晨报编辑:赵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