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生于1910年的京梆子一代宗师、我的恩师李桂云诞辰一百周年。
已故的著名戏剧家和戏曲改革领导者马少波曾说:“李桂云是‘京梆子’的典型代表,是‘京梆子’舞台实践的奠基人和推陈出新、追求光明的先行者。”他又说:“‘饮水而怀其源’,史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今天规模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没有李桂云和老一辈艺术家的开始,同样也不可能有该团的今天。有识者万不可忘却过去,割断历史。”(见王登山著《李桂云》一书序言)
我个人从艺京梆子五十多年的亲身经历,证明马少波先生所说的话千真万确。
1958年我11岁时,凭着亲戚提供的信息考入当时的北京新中华梆子剧团学员班学习京梆子,工青衣闺门旦。从一开始我就遇到了两位李姓的恩师,她们是开蒙恩师李云卿和师承恩师李桂云。云卿恩师是一位高水平的、善良的、诲人不倦的和有见地的优秀梆子老艺人;恩师李桂云则是一位戏曲声乐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一个剧种的领军人物和中兴功臣,京梆子最卓越的代表人物和一代宗师。
桂云恩师尽管是首任梆子剧团团长,并早已是知名艺术家,但对我这样的小姑娘没有一点架子,对李云卿这样的老艺人则是非常尊重。云卿恩师带我去她家汇报学会的唱段,她总是认真听,仔细评。提出意见时,她总要问云卿恩师:“李老师,您有什么意见?”
桂云恩师在戏曲界有很高的地位,同京城的京剧名角早已平起平坐。比如,张君秋大师称桂云恩师为大姨,因为张母张秀琴曾是桂云恩师同辈的京梆坤旦。桂云恩师曾带我和师姐李秀芬、王凤芝去张大师家学化妆,还曾带我们去向赵荣琛老师学水袖。当时荣琛老师正下乡演出,桂云恩师就托付其他的老师带弟子追到乡下去学。她还不讲门派,从河北请老师姐妹贾桂兰向自己的弟子传授唱法。桂云恩师还经常给我们讲如何根据人物情感的需要来创腔,如《蝴蝶杯》《拣柴》《教子》《梵王宫》《王宝钏》等戏的经典唱段,就是她自创的典型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京梆子唱段。我长大后,桂云恩师又鼓励我自己创腔,她说:“你们嗓子好,可以按自身条件创腔嘛。”
桂云恩师在剧团工资最高,家底最厚,而当时的剧团物质条件很差。桂云恩师不仅把自己的工资一降再降,还捐献出自己珍贵的戏装,甚至把家中的家具也搬到了团里,表现出罕见的毁家办团的气魄和胆识。
我成名之后,随着对梆子历史的更多了解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同马少波先生一样,愈来愈感到:如果没有党的关怀和支持,没有恩师李桂云的坚持和奋斗,就没有今天的京梆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