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戏迷,轻易不去听戏,但是孙毓敏演的《陈三两》却把我打动了。听戏过程之中,我几次为孙毓敏高亢激越、震心动魄的演唱由衷地鼓掌、叫好。我觉得这真是一出好戏。
好戏先得有一个好故事。《陈三两》的故事本身就不错:武定州富春院的才女陈三两,被老鸨强卖给珠宝商人为妾。陈三两不从,官司打到沧州州衙。州官李凤鸣收受贿赂,欲强迫陈三两就范。陈三两据理抗争,遭到李凤鸣拷打。让李凤鸣没有想到的是,陈三两有个收养的兄弟,身居钦差要职,专管违法乱纪的官员———这下李凤鸣傻眼了。更让李凤鸣没想到的是,问来问去,陈三两竟是自己失散了十二年的同胞姐姐李淑萍!
说这故事好,不仅是它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而是它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虽说是明朝正德年间的故事,主题却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反腐败。
戏中的贪官李凤鸣刻画得真实可信。他的大堂上“清正廉明”高悬;他一脸正气,丝毫不像坏人。见到商人暗送的银票后,他也有过思想斗争:“我这算不算贪赃枉法?”转念一想,“一个烟花女子,卖与有钱人家正经度日,这对她不是好事吗?”于是,他心安理得地收下了那二百两银票。不料,陈三两了解大明朝的法律,于是,戏到这里出现了转折。陈三两质问道:你做的是哪家的官?莫非商人给了你什么好处不成?李凤鸣恼羞成怒了,喝令:“给我拉下去,打!”受刑后的陈三两,捡到了李凤鸣失落在地的银票。
“怪不得官司一边倒!”陈三两愤怒了。她痛斥“狗贪官执法犯法用非刑”,“吃人禽兽欺压百姓”!陈三两酣畅痛快地怒骂,博得了观众的同情与共鸣,观众情不自禁地为陈三两鼓掌叫好。陈三两拿到毛笔之后,有一段咏叹:“小小七寸管……贪官握之鬼神惊。”立刻让观众联想到:那毛笔在这里是权力的象征啊!当李凤鸣得知,陈三两原来是自己失散的亲姐姐李淑萍,后悔不已:“早知是我姐姐,无论如何不会用刑。”陈三两并不原谅他,驳斥道:“难道说庶民百姓若无兄弟把官做,就该枉死在公堂?”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大快人心的,也是令人回味的:陈三两的义弟、钦差大臣陈奎来到沧州,罢了李凤鸣的官,把他打入监牢。陈三两怀着矛盾的心情,抱着身披锁链的亲弟弟,叫着他的小名儿“淘哥儿”痛哭失声。走出戏院的人们也不免追想:曾被贪官害得父母惨死、姐弟失散的李凤鸣,为何自己做了官之后也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呢?
《陈三两》这出戏又名《陈三两爬堂》,原是河南的一个地方戏。我曾听过程派名家唱的《陈三两》。幽咽婉转、低回曲折的唱腔,让一个饱尝苦难的风尘女子,哀诉了她身心的痛苦与不平。我也听过彭艳琴的河北梆子《陈三两》,高亢激昂的唱腔,突出表现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刚强女子向贪官污吏的勇敢抗争。孙毓敏的《陈三两》,移植自彭艳琴的河北梆子剧本,在唱腔设计上,继承并光大了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陈三两对贪官的愤怒。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说孙毓敏在塑造陈三两所用的心血。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戏里,扮演陈三两的演员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跪着。这对年逾六旬、身有伤残的孙毓敏来说,真是严峻的考验。跪到最后,她真是靠小生李凤鸣的搀扶才站起来的。孙毓敏在塑造陈三两这个人物上,不仅付出了极大的体力,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有些细节,我相信是孙毓敏创造的。比如受刑后的陈三两,由于身心俱痛,哭了数声。这哭声中含着痛苦,含着委屈,更含着不平、含着愤怒。这哭声不由得激起全场观众对贪官的愤恨和对陈三两的深切同情。在关键唱段上,乐队也功不可没。我这个门外汉注意到,在陈三两痛骂贪官时,琴师把京胡换成了板胡。
孙毓敏的《陈三两》真好。听这出戏,不仅赏目悦耳,让观众欣赏到她那炉火纯青的荀派表演艺术,还让人们受了一次反腐倡廉教育。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