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锟(1862-1938)——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人称曹三或三爷,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卢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因其保持了民族气节,被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曹锟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为了过把总统瘾,不惜花大把银子贿赂选举者,留下了“贿选总统”的恶名。不过他却有着最低的底线,那就是不当汉奸,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曹锟的老部下纷纷落水,出任汉奸政权要职。日本侵略者还千方百计地拖曹锟出来当俘虏,年迈的曹锟在刘夫人劝导下,立誓宁肯喝稀粥,也不给日本人办事。其妾刘凤玮系刘喜奎师姐,他与刘喜奎也便多了一层关系,时或过往,既帮过大忙,又暗蓄私欲。刘喜奎为摆脱曹锟纠缠,仓卒间嫁了崔敬一,他仍不肯罢休。是年五十有奇。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号容庵,绰号袁大头,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原定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但未能成功。对于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袁世凯无论是孤身一人在朝鲜与日本交涉,还是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敢为天下先,无不说明一点:这个人从行为上看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是时正策划洪宪改制,登基称帝。内宅有一妻九妾,欲纳刘喜奎为十姨太,遭拒,天不予寿,称帝八十二日即病亡。是年虚龄五十八。

张 勋(1854—1923)——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著名的辫帅,中国近代北洋军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他导演的复辟帝制的活剧,为世人所讥;他同时又演出了一幕霸王硬上弓、强娶刘大姑未遂的活剧,也为世人所嘲。年逾六十。

上述三人之间的关系:

张勋和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富有戏剧性的:从最初张对袁的效忠、到发生冲突、再到张对袁的扶保,历经了三个阶段.透过张袁关系二十余年的变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利益,始终是他们行动的唯一出发点.

曹锟幼年曾入私塾数年,16岁时推车下乡零售布匹,因喜玩乐,终至亏累歇业。1881年适逢袁世凯在小站招募新兵,遂应募入伍。不久即被选送天津武备学堂学习。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任毅军哨官。1894年随毅军赴朝鲜参加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曹锟被任为右翼步兵帮带。1907年升任新军第三镇统制,使北洋势力伸展到吉林、黑龙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奉袁世凯之命,由长春移驻直隶娘子关,镇压革命。1912年2月在北京纵兵哗变,为袁世凯拒赴南京就职制造借口。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第三镇改为第三师,他任师长。

1914年4月,又任长江上游警备司令,率第三师进驻湖南岳州,监视南方革命势力。1915年10月,曹锟因积极支持袁世凯辟帝,被授予虎威将军称号。袁世凯称帝后,又被封为一等伯。1916年1月奉袁世凯之命率部入川,镇压护国运动。6月袁世凯死后,曹锟又以其重要的军事力量,仍为北洋政府所倚重,9月任直隶督军,驻防保定。

1919年五四运动中,段祺瑞及其皖系声名狼藉,直系军阀乘机策动反皖系军阀活动。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被推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军队战败,段祺瑞下台,此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北京政府。9月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

刘喜奎(1894—1964)——原名刘志浩,后改桂缘。戏曲艺人,梆子皮黄俱擅,旧戏新剧得兼,本工或反串,无不当行,时人投票赠予“坤伶大王”徽号,唯“男伶大王”梅兰芳堪与媲美。年逾二八犹未适人,梨园界尊称“刘大姑”。窈窕玲珑,眉目如画,气质尤其高雅,望之若天上人,无一丝庸脂俗粉,更有英豪阔达之风,因之名动九城,颠倒众生,先后有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等五大总统垂涎于她。刘喜奎超凡脱俗,视人格尊严胜过生命。据说远祖江南籍,祖父刘兴台为道光年间进士,曾官至工部左侍郎,后家道中落,父亲刘贻文入了北洋水师,为邓世昌致远号轮机手,甲午一役投海未亡,后病丧于营口,母亲以针黹洗衣为生。

刘喜奎祖藉河北省南皮县黑龙村人。10岁时,拜河北梆子演员毛毛旦为师,出师后,在哈尔滨,海参崴(今苏联甫拉迪沃斯托克)及津、沪一带演出。在沪与周信芳同台,在津、京与谭鑫培、杨小楼等合作,皆获好评。此后,声誉日隆,与鲜灵芝、金玉兰并称“女伶三杰”。她是在民国时期红得发紫的河北梆子女演员,她艺名远播,超凡脱俗,她身材窈窕,五官玲拢,眉目如画,气质高雅,清丽不俗,有着“男有梅兰芳,女有刘喜奎”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从田汉处得知刘喜奎住于北京,指示文艺界领导到阜外马勺胡同探望刘喜奎。喜奎始在社会上露面,重登舞台。1950年,在文化部举行的宴会上,周总理亲自向她敬酒,称赞刘喜奎为“中国戏曲界的明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