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江苏省梆子剧团大院。家父从1958年自1974年一直担任江苏省梆子剧团书记。江苏省梆子剧团 原名江苏省豫剧团。1958年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1959年徐州市豫剧团并入,1960年4月由江苏省文化局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演出规范,讲究艺术质量,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梆子戏的表演在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传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仪式规律和整套完整的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表演以虚拟为主,虚实结合,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程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朴素、明朗的地域特色。多采用“文戏武唱”,用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把剧情推向高潮。生旦净丑分工更为精细,什么样的嗓音决定什么行当,特别是黑、红脸唱腔慷慨激越、高亢健壮、真假声结合,具有激昂、淳厚、高亢、刚烈的艺术特色。

“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迫停演。1971年剧团离开干校,编演配合政治任务的小节目,后又加工排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剧。《红灯记》被调进南京公演。

长期以来,徐州梆子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曾有几次辉煌和兴旺时期。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审美情趣的转移,江苏梆子戏已处于经费紧张、人员流失、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亟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扶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