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事迹材料

——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

北路梆子现代戏《黄河管子声》于2006年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北方片)演出后,荣获“一等奖”,取得进军中国第八届艺术节资格。在2007年参加“八艺节”演出后,荣获“文华剧目奖”及“导演”、“表演”、“音乐”三个单项奖。之后,又荣获山西省“杏花大奖”。

《黄河管子声》以充满时代精神的全新视角,展示了晋西北黄河之曲劳动群众的近代生活图景,讴歌了他们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在浩浩的黄河之滨,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笑对人生的精神风貌和真挚热烈的爱情生活中的无私和崇高。这是一曲这方水土这方人凝聚的不朽黄河精神的颂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美丽人性的抒情长诗。

晋北地处黄土丘陵,莽莽黄河襟带辽阔的内蒙大草原,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汇部。几千年多民族间的激荡、厮杀、相融、相汇,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融黄河文化之浑厚,草原文化之开阔的特色,集山之仁、水之智,真诚而热烈,多情而有智,在本剧中得以时代的新的阐释,给人以全新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

环境的恶劣艰辛,培育了他们的坚忍不拔。大河的波涛,呼喊着纤夫的奋进。贫瘠的黄土地,生长出小小的海红子般烂漫的小花。船工二柱和村姑小花眼,热烈而野性的相爱了。

同样,大花眼被黄河恶浪吞没了丈夫,带着孤女挣扎于河畔,但她没有被孤独压倒,顽强的展示着生命的光彩。

《黄河管子声》与黄河人一样,不去渲染苦难,而在苦难中寻求生活之美,没有哀哀的哭怨,只有勇敢的进取、奋斗。

主人公大花眼不是从一而终的“节妇”,特殊的地域和草原自由之风的吹拂,让礼教鞭长莫及。她把对故去丈夫的爱深埋在心底,又热烈、甚至狂野地忘我地投入了对二柱的爱,终于在成熟的田野上,品尝了爱情之果的甜蜜。然而,得知二柱的情人小花眼还健在人世,她又吞下了失爱的苦涩,逼走了、赶走了她的幸福……也许她只是个普通的黄河女人,但她真正懂得爱的真谛。爱在她身上得到了升华。她让我们认识了黄河女人、黄河人的爱。她让我们这些当代人的灵魂受到震撼,得到升华。

她在七月十五夜,也在黄河上放起了河灯,怀念死去的丈夫,更向送走的情人、不,亲人——二柱、小花眼送去了问候和祝愿……

《黄河管子声》就是这样,用全新的、充满时代感的审美意识,重新解释、演绎了这段黄河“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主题,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和提升。

北路梆子剧种,是我省四大梆子之一,和忻州市文化品牌,且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河管子声》剧组对如何保护北路梆子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创新是文化艺术的生命”。关键在统一思想,如何进行创新性保护。因为不进行创新性保护,剧种便失去生存的理由。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戏曲早已失去其垄断地位。因此,必须对传统进行历史的分析,认清什么是必须保护的核心,即剧种规定性的精华,什么是时代已经扬弃的落伍者。而对精华也需经过创新的或“复古”的改造。

本剧大大加强了歌舞的成分。而舞队的使用,则本着“舞队戏剧化”原则。相应的,演员表演则向“歌舞化”靠拢,使二者得到非常协调的统一。其实,“以歌舞演故事”就是前人对中国戏曲审美规定性的总结。歌舞,本来就是戏曲的应有之义。只是近年来,特别是现代戏中,忽视了或者是没有本领将生活歌舞化造成的对戏曲本质的背离。

一个剧种,尤其是在梆子剧种大家族里,声腔成为自己艺术个性的最基本特征。《黄河管子声》坚持了北路梆子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在成套唱腔的设计、演唱、伴奏方面,保证了剧种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但合理地融汇、吸收了也属于本市本剧种流布区域的二人台、甚至民歌、山曲的音乐元素。力求做到求新求变而不离其宗,移步换形而不换神。《黄河管子声》的音乐唱腔极大得发展和丰富了北路梆子,大大加强了剧种音乐在包括传统的基础上的艺术表现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本剧的音乐唱腔,在坚持“激昂慷慨不寻常”(郭沫若语)的审美前提下,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成果:

一、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作品规定的地域风情

因为北路梆子和二人台、晋西北民歌,都产生、流布于同一地域,历史地具有同一地域人文、民俗的相对统一性,因之,几者之间天然地具有亲和力。他们的结合使本剧具有及其浓郁的地域风情,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艺术的“身份证”。而由于坚持了北路梆子的艺术、尤其是音乐、声腔的特征,结果呈现出一种既是北路梆子的,又是创新的、具有时代感的、全新的北路梆子音乐声腔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

二、体现了剧种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如上所述,北路梆子产生于金戈铁马的年代,面对的是强悍当武的观众群,充满了燕赵之声,幽并之气。但面对当代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一味强调力度,强调“激昂慷慨”,已不能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追求。而其实,北路梆子声腔体系中,演员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中,也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所谓“阳刚之美”和力度的。《黄》剧在音乐唱腔设计中,努力发掘本剧种的抒情风格,从内部寻求它的多样统一。

三、多方吸收,塑造人物

戏曲,包括北路梆子,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本身也是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形成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

本剧演员在演唱中,注重吸收当代音乐、舞蹈的成果,“吃猪肉,长人肉”,“化”为北路梆子的新细胞,大大加强了本剧塑造人物的能力。

领衔主演成凤英,是本剧种唯一的“梅花”、“文华”获得者。她原本以文武小生应工,也是以几部优秀的小生戏一举摘“梅”的。近年来演出多部现代戏,不断挑战自我,艺术上更加成熟。尤以唱功见长,在保留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她以纯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细腻入微的情感处理,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本剧中,她出色得表现了大花眼这美丽的小寡妇,丧夫的哀痛中走出,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幸福,又为了他人的幸福,真诚而艰难的选择了苦难的高尚人生。在北路梆子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艺术形象。同时,在观众的心目中也更高的树起一个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的美好形象。

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必须在新的时代,新的观众面前接受考验。

正如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励所说明的,《黄河管子声》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内涵和对生活的深入解读、对主题的深刻挖掘,取得了很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得到了全国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的极高评价和高度认可。

“八艺节”会刊和当地报刊积极评价,认为本剧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把山西的黄河文化带到长江,是一份奉献给长江的厚礼,演出反响热烈,掌声达二十八次。评委、专家赞不绝口,各级党政领导也高度评价。

本剧现已在省内外及各县市区演出200余场,每到之处,好评如潮,一致反映,在北路梆子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剧拟到外埠演出,并进一步精细打磨,精益求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