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惟一冠有“河北”二字的地方剧种,是我国戏曲艺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其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演唱特色,深受燕赵儿女的喜爱。因此,河北梆子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或称之为“省剧”。
“家乡戏”溯源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的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的称弋阳梆子。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之交,省内已出现许多班社。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代同治、光绪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展高潮。进入光绪年间后,河北梆子科班和戏班如雨后春笋,几乎遍布河北各地。班社的大量产生,使河北梆子在河北农村成为无可抗衡的剧种。进入20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于北平(今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而后波及到中小城市,但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较慢。到四十年代末,河北梆子已衰败不堪,几乎濒临灭绝。当时,许多河北梆子艺人衣食无着,穷困聊倒,大批河北梆子戏班被迫解体。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植下,河北梆子才真正获得了新生。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河北梆子剧种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至六十年代初,已蔚成河北梆子全面复兴的局面。全省专业的河北梆子演出团体,已发展到三十余个,其中影响较大的团体有: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河北省沧州专区河北梆子剧团等。其著名演员,老一代的有韩俊卿、贾桂兰、刘香玉、孟翠英、金宝环(以上旦行)、银达子、筱翠云、王玉罄、赵鸣歧(以上生行)等;后起之秀则有张淑敏、张惠云、齐花坦、刘俊英(以上旦行)、裴艳玲、阎建国、王伯华(以上生行)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