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上党的一座座千年古戏台前,人们至今还可以听到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急管繁弦。虽已是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却仍遮挡不住管弦之音。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就是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由于在全国同类剧种中产生最早,梆子戏的问世,成为中国板腔体剧种的一大创举。
古老剧种上党梆子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淳朴古老,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每种唱腔各有乐器和上演剧目。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与上党梆子结缘,陈素琴从不讳言对这种民间艺术的感情,她说:“我独自一人大声唱上党梆子,常常会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那是我的故乡,它触到了我最敏感、最柔弱的神经。”
情结梨园
陈素琴担任山西省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的时候年仅28岁,如此年轻就挑起剧团重担,她下定决心,以一个柔弱女子的全部力量传承艺术、发展事业。
很多人评价陈素琴人品、艺品俱佳。她痴迷艺术几十年,对人善良,有爱心,是位难得的好女子。
陈素琴1972年出生在太行山下一个普通农家,出生在戏曲之乡的晋东南,为她的生命涂上了一层底色,那就是一生都与戏曲难离难弃。在后来的成长岁月中,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戏曲相伴,她就不会孤独。
小时候,因为她的懂事和聪慧,父母一心希望她能考大学,谁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从小就流露出对戏曲的痴迷,没有人注意到她在农村戏台下看戏时久久徘徊不忍离去的身影,没有人注意到她走路或吃饭时哼唱出的腔调已经有板有眼,天分已渐渐显露。农村的成长是自由的,天性没有被束缚,心劲可以由着性子生长。就这样,她带着对戏曲最初也是最纯热爱长到了12岁。
这一年,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高平县艺校成立,决定在全县招收学员。陈素琴在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猛然发觉,这才是自己应该去的地方,她似乎已为此等待了太久太久。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她悄悄报了名。她说,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听凭内心的声音。很多年之后,陈素琴仍然没有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考试的时候,她唱了一段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中萧银宗的唱段,唱腔一出便震惊四座,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训练、没有经过名师指点的乡间孩子,仅凭着对艺术的爱和悟性,就把戏唱到了让人感动的地步。就这样她进了艺校,开始了迈向艺术殿堂的第一步。
这一走就是4年。苦练4年,陈素琴从来没有感觉到失落与苦恼,从来没有抱怨过唱戏怎么会这么苦。她早就知道,台下的10年苦练才可以换来台上的10分钟。没有心血的浇灌,她就不会有香飘四溢的那一天。对艺术,她几乎是完全从心底接受的,她必须勤奋,那么深的爱驱使她一刻都不能停。
名播三晋
1988年从艺校毕业后,陈素琴被分到了高平市人民剧团。这时,戏曲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已渐渐走入低谷。很多剧团的优秀人才开始另投他处,甚至有的被迫放弃了艺术。剧团把年轻的陈素琴推到了第一线,一方面是因为剧团缺主要演员;另一方面是因为陈素琴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唱戏上,剧团就是再困难,她的心依旧是那么静、那么沉,没有一点缝隙可以让浮躁之风吹进来,打破她多年的艺术梦想。心不乱是她在艺术生涯中一个稳固的支撑,在别人忙于挣钱的时候,她却在心无旁骛地一心唱戏,剧团需要这样的演员。
于是,她有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她的才华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父亲生病期间她都没有时间回去照看父亲,只能在父亲去世后,才到父亲的坟头痛哭一场,她告诉父亲:“我会唱出个样子给你看的。”至今想起当时的情景,她都会流泪,为这永远的遗憾、为这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的深爱。
有一次,她发高烧39.5度,为了不耽误演出,她一只手输液,用另一只手给自己化装,化完装拔掉针头就上场了,顺利完成演出,台下没有一个人看出她正发着高烧。带病演出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只要观众需要,困难再大她都要上场。她还常年带剧团下乡演出,一年400多场。在她看来,只要还能唱戏,生活就有希望,她就不会抱怨什么。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她开始屡屡得奖,走向艺术生涯的高峰。1997年,她在太原演出《惊疯》,技惊四座,夺得山西省首届艺术新秀选拔赛第一名。此后,她的艺术生涯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她暗下决心要拿梅花奖,为家乡的上党梆子争口气。
2000年,陈素琴主演的上党梆子《陈圆圆》、《惊疯》、《杀妻》参加了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共夺得12项大奖,她本人获得第一名。2001年,她又凭剧目《陈圆圆》、《杀妻》摘取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手捧奖杯,陈素琴泪流满面,这奖杯后面所付出的巨大艰辛是别人根本想象不到的。
以戏为天
2000年,陈素琴被选为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她没有推卸,愿意用自己的肩膀挑起这副重担。
多年来,她一直在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在被艺术熏陶多年之后,她以宽厚和善良对待一切,很多人说她是个富有爱心的人。一次,有个人冒充某地村长之名来向她借钱,她明知是假话,可还是借钱给那人。别人听了埋怨她,知道是假的还借给他,那钱还能要得回来?她一笑,他一定也有难处,不然怎么会上门来行骗,我不给他钱,他可能真的连家都回不去了。在剧团,大家都说她心里根本就没有自己,什么事都先为别人考虑。该她得的奖她都不要,还是大家向前推着她,她才肯接受。
为了剧团的生存,为了剧团的兄弟姐妹们生活得好点,她大胆实行改革,不断完善剧团规章制度,使之既严谨又有人性化,全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她带领全团人员整理、继承了大量上党梆子的传统演出剧目,又从别的剧种与剧团移植优秀剧目,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新创出多部自己的品牌剧目。他们创排了上党梆子历史剧《陈圆圆》、现代戏《红腰带》,摄制了7集连续剧《婶娘》。为了给演员们按时发放工资,她利用业余时间一次次外出揽戏,四处奔波筹集资金,连自己多年的一点点积蓄都用在了剧团的剧目建设中,而她自己一个季度才领一次工资。她知道,只有带领大家闯过难关,剧团才能生存,戏剧才能生存。与这么大的事相比,她个人吃点苦、吃点亏又算什么。戏比天大,没有了演出,别的什么都谈不上。
上党梆子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陈素琴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对上党梆子的满腔热爱,她还担负着保护和发扬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重任。
多年的付出,社会也回报给她很多荣誉,她曾被评为晋城市“三八”红旗手、晋城市劳动模范、晋城市十大杰出青年之一,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晋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晋城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山西省青联常委,第九、十届山西省妇代会代表,第八、九届山西省党代会代表。
陈荣琴却认为,这些荣誉不过是身外之物。她说,上党梆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她要把这个文化瑰宝保护和传承下去,交给同样挚爱这种艺术的人们。薪火相传,艺术才会生生不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