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研究中国戏曲的当代专家,为数不少,若论夫妻同工,不仅熟谙京剧、昆曲,同时旁及梆子、川剧等若干地方剧种;顾曲品戏,能文,会诗,擅书,首推北京有名的“老两口”:刘乃崇和蒋健兰。

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一代学人,他们敢于破除世俗的偏见,将不入正统的传统戏曲列为主攻目标,一生嗜戏,万牛莫挽,自然有其家学渊源。蒋健兰父亲蒋彝,青年时期因当时政治腐败,被迫辞官出国,旅居英、美40余年,矢志传播中华文化,在书画、诗词方面颇有造诣。蒋健兰自幼受到很深的艺术熏陶,对民族戏曲情有独钟,后因戏缘与刘乃崇结为伉俪。1977年8月,蒋彝先生再次回到祖国,9月30日晚,应邀参加国庆盛宴,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使阖家老少受到巨大鼓舞。蒋健兰夫妇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眼见一批又一批戏曲新人和创新剧目菊圃争艳,他们把自己的探索与追求,还有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凝聚于笔端,所操益熟,所得益化,不委流俗,自现精神。

迨至晚年,刘乃崇因多年哮喘病引发肺心病,蒋健兰又患上冠心病,“老两口”仍不避初夏肆虐的沙尘,严冬凛冽的风雪,相互搀扶,往返剧场,一饱眼福,同时还尽可能地走出北京,前往山西、四川等地实地考察。刘乃崇系天津杨柳青人,青年时期即从事戏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论及亮相于首都舞台的各地方戏曲剧种,如数家珍。蒋健兰生长庐山脚下,自幼善学方言,不仅会说赣语,抗日战争期间避难重庆,兼习四川官话,后来定居北京,又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学会了山西话、江浙话、福建话等各地方言。这就为他俩欣赏南腔北调破除了语言障碍。他们从前辈艺术家那里采风,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编织出一幅20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画卷。


《老两口谈戏》系列已出“川剧”、“梆子及其它”两种(尚有“京剧”即出),还有一本记录整理的专著《川剧的好老板李宗林》,以其40年间的亲历、亲见、亲闻,对山西四大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与河北梆子,以及豫剧、秦腔、老调,北方的评剧、丝弦、碗碗腔、五音戏,南方的沪剧、越剧、汉剧、楚剧、花鼓、采茶,古老的青阳腔、徽剧、婺剧、闽剧,年轻的北京曲剧,囊括传统四大声腔和本地灯戏的川剧等等若干剧种,既有对新老剧目的赏析论述,又有对几代演员的介绍点评,还有顾曲呤咏的墨宝,以及他们拍摄或收藏的珍贵剧照,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戏曲史料,堪称当代梨园的“戏曲通”。

作为“金(京)矿”(刘厚生语)的开掘者,“老两口”还以独特的人文视角,聚焦于袁世海与李紫贵两位京剧艺术家。《忆江南》以上海京剧世家李紫贵的亲身经历,真实记录了周信芳与盖叫天父子的舞台生活;《袁世海的艺术道路》借助传主生平,广泛涉及20世纪中国京剧的方方面面,同时记载了活跃于北京、天津乃至上海的著名班社,由社及戏,因戏说人,引出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前辈名宿和当代大家。通过他们的活动轨迹,特别是出访日本以及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若干国家,参加科隆世界戏剧节,展示出一幅立体的、辉煌的当代中国京剧史。书中注意把艺术家放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历史的考察,深入剖析袁世海久演不衰的《野猪林》、《将相和》、《黑旋风李逵》、《李逵探母》、《九江口》等剧,充分肯定袁世海在继承郝(寿臣)派、发展郝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其演出的个别有争议的剧目或角色,特别是对其后期演出的现代戏与样板戏,也进行了历史的分析,颇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老两口”谈艺说戏,既注重文字记载,更重视口头资料,信而有征,文情并茂,消弭了高雅的经典与通俗的评传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使得理论性颇强的戏曲发展史与戏曲批评史浸润着通俗的色彩,笔之所到,乃触目所见,心之所感;而且展露出艺术家的个性(包括批评性格弱点),文字的魅力使他们一个个宛然呼吸于前。


刘乃崇蒋健兰老两口简介

蒋健兰,江西九江人。1931年生。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经任职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编辑;中学语文教师,1981年退休。

现在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剧协会员。

曾经参加《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志北京卷》等书的撰写工作。担任《中国新文艺大系戏剧卷(1949—1966年)》主编助理;参加《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戏剧卷》撰稿和编辑工作。

与刘乃崇合写《袁世海的艺术道路》《老两口谈戏——梆子及其它》《老两口谈戏——川剧》《老两口谈戏——京剧昆曲》《老两口谈戏——京昆之二》等书。又一起编成《蒋彝诗集》《海外赤子蒋彝》等书;为李紫贵记录整理了《忆江南》一书;一起整理了《川剧的好老板——李宗林》《李笑非谈川丑艺术》;合编了《为京剧艺术鞠躬尽瘁——袁国林、谢锐青戏剧生活》。

她撰写了戏曲评论文章数十万字,为十多位戏曲老艺术家整理记录艺术经验文章多篇。

刘乃崇,天津市杨柳青人。1921年生于北京,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戏剧家协会编审。

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

抗战胜利后,参加了党领导下的民主戏剧运动。先后在业余话剧团体北京剧社、祖国剧团工作;曾经任北平市戏剧团体联合会常务委员、北平市戏剧工作者联谊会理事。1948年,在党组织安排下撤到解放区。

曾经在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话剧组工作。并且曾经先后于石家庄市、北京市,在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参加戏曲剧目审定等戏曲改革工作。

参加过《京剧丛刊》《评剧丛刊》《新戏曲》(月刊)《剧本》(月刊)《戏剧报》等的编辑工作。曾经担任《人民戏剧》编委。

曾经担任中国戏剧“梅花奖”(1—5届)、梅兰芳金奖大赛评委。曾经担任王瑶卿学术研究会顾问、北京市京剧史研究会理事。

现在为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理事;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员;黄桂秋艺术研究会顾问;中国田汉研究会顾问;北京昆曲艺术研习社艺术顾问;北京市西城区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京剧团顾问;

曾经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京剧史》《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京剧知识词典》等书的撰写工作。

曾经担任《中国新文艺大系戏剧卷(1949—1966年)》主编助理。《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戏剧卷》副主编、《中国戏剧志北京卷》特约编审,编委、《中国曲艺志北京卷》编委、《京剧史照》编审、《京剧大师程砚秋》图片集编委。

1982年离休后,与蒋健兰合写《袁世海艺术道路》《老两口谈戏——梆子和其它》《老两口谈戏——川剧》和列入“中国文联晚霞文库”的《老两口谈戏——京剧昆曲编成《李紫贵艺术表导演艺术论集》。

还有《老两口谈戏——京昆之二》。

一起记录、整理了《川剧的好老板——李宗林》、《丑而不丑——李晓非表演艺术.;合编《为京剧艺术鞠躬尽瘁——袁国林、谢锐青戏剧生活》。
撰写了戏曲评论文章一百万字以上。

改编了《牛皋扯旨》《赵盼儿》等剧本。

1996年被评为中国文联系统及中国剧协优秀党员。领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