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戏曲活动可追溯至金元,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关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菏泽“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建于明正德年间的菏泽城隍庙戏楼、清雍正年间的单县山西会馆戏楼、清朝末年的定陶仿山戏楼等,都是菏泽戏曲活动历史悠久的见证。

从有关史料记载看,自古,菏泽的剧种就多、剧团就多、名演员就多。

可以说,菏泽“戏曲之乡”的美誉名副其实。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广大戏曲工作者更是创作了一批屡获大奖的艺术精品,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品牌,培育了一批戏曲新秀。

“戏曲之乡”名副其实

徐向东是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他非常欣赏菏泽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一直致力于对地方戏曲的研究。

在他的记忆里,菏泽很多人从小就养成了看戏、听戏的生活习惯。流连在菏泽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耳闻各类戏曲或高亢或悠扬的音律。

而在基层农村,每逢有戏曲演出,十里八乡的群众便早早聚集到演出地点,少则上千人,多则几千人,场面蔚为壮观。群众对戏曲演出非常看重,认为这是村里的头等大事,自古就有邀请亲朋好友来家看戏、住上几天的风俗。戏曲演出俨然成为联络感情、增进亲情的重要联络方式。由于喜欢戏曲,受戏曲长期熏陶,很多人已不满足于请专业剧团唱戏,农闲时节大家自发聚集在一起,开锣唱戏,自娱自乐,像这样自发形成的戏曲群众团体几乎每个村都有。

菏泽是山东省戏曲大市,具有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戏迷多的特点,素有“戏窝子”之称,也是山东省首个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

2010年,据原省艺研所调查统计,菏泽境内保留下来的剧种有9个,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坠剧、豫剧。其中,枣梆、大弦子戏、大平调、四平调、两夹弦是我市独有剧种。目前,这些剧种中拥有国有专业剧团支撑并能成建制开展活动的有7个,占山东省的一半。全市现有国有专业戏曲院团12个,民营剧团175个。其中,市枣梆剧团系全国仅有,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在漫长的戏曲演出中,从菏泽培养走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戏曲名家,如马金凤、崔兰田、张春雷、任心才、黄云芝、郭胜高、刘桂松、刘桂荣、章兰、朱桂琴、孙鸿雁等。

近年来,菏泽市始终坚持以名剧造名演、以名演带名团、以名团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多措并举强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舞台新秀层出不穷,李健、祝凤臣、何西良、刘翠芳、宋秀敏、户庆如、许亚丽、侯彦丽、冀梅霞等都成长为各剧种的领军人物。同时,全市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

菏泽戏曲新世纪迎来发展机遇

“我学戏时很苦,每天早晨天还不亮,就被叫醒,踢腿、拿顶、甩腰、翻跟头……基本早晨练基本功,白天练舞台程式动作,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到头,没有空闲的时候。那时候,在剧团里工作很苦,我们完全是自挣自吃,晚上演完戏就在麦秸垛、破房子里、家庙……这些地方休息。”昨日,7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桂松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1977年3月,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被迫解散。两年后,国家开禁古装戏,剧团又重新组织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菏泽戏曲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

让刘桂松记忆犹新的是,1979年,巨野山东梆子剧团应邀在菏泽地区巡回演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

刘桂松学戏的年代,菏泽半农半艺的戏剧演出组织一度发展到400多个,曾参加华东区、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两夹弦、柳子戏在济南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后晋京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一阶段是菏泽戏曲的鼎盛时期。后来,菏泽戏曲经历了一段市场萎缩期。

进入21世纪,菏泽戏曲迎来发展机遇。目前,剧团送戏下乡、戏曲茶座、戏曲擂台赛、戏迷俱乐部等戏曲演出活动形式多样,听戏、唱戏遍布城乡,已深深融入菏泽百姓生活。

舞台艺术硕果累累,艺术人才不断涌现

让徐向东非常骄傲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戏曲硕果累累。

菏泽市依托“戏曲之乡”的丰厚底蕴,大力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先后推出了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唱得响、屡获大奖的舞台艺术精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共新创剧本47个,移植、改编剧本53个,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戏剧表演、汇演、邀请赛和艺术节评奖活动中,获270多个奖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枣梆古装戏《汉阳案》参加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获剧本奖、作曲奖、伴奏奖、字幕奖等。1995年,大平调大型现代戏《法魂》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填补了菏泽地区没有“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的空白。1996年,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龙门渡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2001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艺术精品创作再掀高潮,屡次斩获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奖。

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山东汉子》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金奖及六个最佳单项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及4个文华单项奖、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大奖及8个单项一等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两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提名奖,晋京参加建国55周年献礼演出。2008年11月,中宣部、文化部又选调《山东汉子》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

山东梆子动漫舞台剧《跑旱船》荣获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并先后入选2014年度山东省地方戏扶持工程项目和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目资助项目。

新创大型新编历史剧《春秋商圣》荣获第九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三等奖。《退彩礼》、《跑旱船》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戏曲的大发展,离不开人才。改革开放40年来,“戏曲之乡”的肥沃土壤培育出了一代代艺术人才。

第七届“香玉杯”艺术奖、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朱桂芹,第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大平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西良,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刘翠芳,“山东梆子十大名演”、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化表演奖获得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祝凤臣……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才?

山东省菏泽艺术学校学生李曰涵、刘俊豪、陈甜,先后分别荣获第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奖。让人看到了菏泽戏曲发展的希望。

戏曲保护全面加强

“2001年撤地设市后,市级组建了菏泽市戏剧院,下辖豫剧和枣梆两个剧团。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并圆满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市级在原戏剧院的基础上,组建了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下辖山东梆子、枣梆两个剧团和大弦子戏保护中心;县级,除鄄城外均组建了地方戏保护传承中心。市及牡丹区先后设立了菏泽市艺术研究所、牡丹区艺术研究所。2017年1月,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在菏泽设立。”徐向东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

据徐向东介绍,自2001年起,我市组织举办菏泽市戏曲节,打造了一批精品剧目,推出了一批艺术新秀。自2006年起,我市加大了对戏曲“非遗”保护力度,全市现有7大剧种全部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针对大弦子戏这一濒危剧种,独创了“依团代传”保护模式。该模式在全省推广,并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凡是老百姓喜爱的,不管是山东本地的,还是外地流传来的剧种,都应该扶持。‘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百花齐放才是戏曲的主流和发展趋势,我们也会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讴歌英雄、讴歌人民的优秀作品。”徐向东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牢牢把握‘一都四乡’文化品牌建设主题,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和扶持机制,积极探索打造‘戏曲之乡’文化品牌的成功模式,努力开创菏泽戏曲事业发展新局面。”(记者 牛腾)

(摘自 《牡丹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