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相声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有些又如退潮般衰落,几经大起大落也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走向,相声小剧场无疑成为不同理念实践的平台。以周末相声俱乐部、相声乐苑为代表的“庙堂派”和以挚友相声俱乐部“鸣乐汇”为代表的“江湖派”围绕着小剧场产生的有关相声人才培养、经营模式、创新改革等方面的争论则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相声是否应该走向商业?
又是一个周五,贾仑匆匆赶到位于丰台文化馆的小剧场,晚上7时15分他将准时开始演出。
位于丰台文化馆小剧场的“相声乐苑”是由贾仑一手创办的相声小剧场,他将很大一部分心血投入到了这个以公益为目的的相声剧场。在相声小剧场普遍商业化的现在,作为已故相声艺术家侯跃文的得意门生,贾仑仍然坚持着这个不为他带来一分钱的小剧场。
而与此同时,在北京正红红火火的挚友相声俱乐部的创始人张伯鑫也在忙着策划自己的名为“摇滚相声”的演出。这个标准的商业化相声小剧场以茶馆演出和标准的商业化运作而闻名北京。
事实上,关于相声小剧场是否应该商业化运营的问题已经在相声界争论了很久。以周末相声俱乐部为代表的公益相声俱乐部和以德云社为代表的商业化相声俱乐部都在坚持着各自对于相声发展的理解,互不相让。
在贾仑看来,真正的相声艺术是应该完全面向普通老百姓的平民化艺术,是以低票价和高水准的相声表演继承和完善传统曲艺的艺术。面对当下商业化相声小剧场,贾仑毫不犹豫地坚持着自己的公益性主见。
“我并不反对相声商业化,但我也不推崇。相声小剧场不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工具,我们不会去搞商演。我们的宗旨是为百姓演出、为百姓创作、为百姓服务。”贾仑对记者解释。
而张伯鑫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吃饭啊”。在商业化的挚友相声俱乐部,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市场上先生存下来,才能考虑说相声的问题。
“我们任何的运作都是需要钱的,像周末相声俱乐部和相声乐苑这样的小剧场,他们的演员本身就是文工团的人,不愁生存问题。而且他们依靠政府,每场演出都有政府的补助,可是谁给我们拨款呢?我们还要供着演员,要吃饭。”张伯鑫说。
作为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创始人,宋德全坚定地支持贾仑的观点,在他看来,相声的产业链是不完整的,还处在低级阶段。
“很多人急着把相声推向市场,但那只能是个短期行为,长久不了。一位好的相声艺术家要10年、20年的培养。如果我们过分市场化了,艺术也就不完整了。很多人并没有思考到这一点。”宋德全对记者说。
朝阳相声群乐园的创始人王笑天则对商业化相声小剧场更加支持,虽然他的相声群乐园是属于半商业半公益性质的特殊相声小剧场,但在他看来,将来相声商业化的运作是必然趋势。
“商业化运作只会扩大相声发展的空间,因为既然是商业化就有风险,那相声剧场肯定会想方设法把演出做好,把相声丰富化,如果不这样搞就饿死了。”王笑说。
相声创新在于内容还是形式?
除了在相声小剧场是否该商业化问题上众多小剧场创办者观点不一致以外,相声如何创新的问题也是争论焦点。当下商业化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种类的新形式相声,这其中就包括了先锋相声剧、酷口相声等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的相声。
作为先锋相声剧场鸣乐汇的创始人,李鸣宇这个典型的“80后”更倾向于在形式上对于相声进行革新,他认为先锋相声剧是对相声的一种全新认识。他解释道:“内容当然重要,但形式更需要变革。因为小品也好,戏剧也好,它们借鉴了相声很多的东西,相声也应该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为自己服务,但我们同时是在严守相声的底线,并没有改变相声的本质,我们只是把相声的表现形式改变一下,让它更加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我们现在运用灯光、舞美、道具等一些形式,让相声以一种包袱更加密集的形式出现。”
而贾仑则认为,现在一些新形式的相声不一定长久。
“这些所谓的新形式相声可能变身为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但肯定不是相声了。相声最简单的就是两位相声演员,两个麦克风,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模仿来讲故事,配合幽默给人以触动。背离了这些就不叫相声了。”贾仑强调。
然而在王笑天看来,相声形式的创新是为了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什么嘻哈相声、酷口相声,其实只是在外包装上发生了变化,目的是吸引不同层次的人来听相声,毕竟众口难调。”
相比于不断翻新的相声形式,宋德全认为相声的创新应该集中在内容上。“相声的形式不应该改变,我们应该注重从内容上去创新。很多相声创新更多的是在迎合大众浮躁的情绪。人们将相声艺术简单化理解了,认为它也应该去市场化,并非如此。”
贾仑也认为,相声不需要灯光音响这些大道具的配合,这些东西更像是在演话剧。相声表演讲究“一抓就有,一扔就没”。
“创新要从内容上去创新,侯宝林大师有一句话说得好,‘凡是创新的那是因为他们来不了。来的了他就不创新了’。”
为此,鸣乐汇的李鸣宇有着自己的看法,“现在所有相声的规矩都是后人总结的规矩,相声形式创新是真正在帮助相声,而不是说我们把相声的规矩越弄越死,越弄越严,这样只能让相声的路越走越窄”。
相声目的在于娱乐还是启迪?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其目的是在于单纯的娱乐,还是在于通过娱乐的方式使观众明白一些道理?
在贾仑看来,相声语言就三个特点,精炼、幽默和准确,相声不是哗众取宠;相声要有自己的艺术功能,要有寓意,逗乐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你的表演,让观众多少能受到一点启迪。
“现在有很多小剧场的相声超过了这个范畴,而一些观众也迎合了这种演出形式,其实那些所谓搞笑的荤段子,任何一个相声演员都会说,但这并不是艺术。”贾仑为此忧心忡忡。
在张伯鑫看来,相声就是应该以逗乐为目的,让观众哈哈一乐,没有那么多的说教言辞。“相声从古至今就是一门逗乐的艺术,能把观众逗乐了就是最大的目的,不需要给相声加上很多的教育意义。”张伯鑫最近在搞一种最新形式的摇滚相声,将摇滚和相声结合到了一起。“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花钱到这里来了能够开怀大笑。”
李鸣宇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相声的本质属性就是娱乐,但娱乐要有底线。“我们不说任何黄段子,我们是靠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来为现代相声服务。相声是个万象归宗的艺术,梆子、京剧都是相声艺人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吸收的最流行的表演形式。我们创新的是方式,并不是某个作品。作品固然是要传承,但如果我们只学习上一代留下来的东西,那我们这一代怎么办呢?”
宋德全有另外一种看法。“相声的发展得需要契机。侯宝林那个时候遇到了广播、姜昆那个时候遇到了电视,而郭德纲遇到了网络。艺术其实是个特殊的商品,不能过分商业化,相声在某种意义上有净化精神灵魂的作用,让观众能通过相声获得一些知识、一些启迪是最重要的。”
相声的舞台在小剧场还是多媒体?
事实上,所有的相声演员都不否认小剧场是最适合相声演出的场所。
贾仑认为,“小剧场是更适合相声的,相声是与观众面对面的演出,你要放在一个大舞台那就没效果了”。
而对于多媒体,贾仑则有着复杂的感情。“我们感谢电视,因为是它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相声,但我们又很恨电视,很多相声被迅速传播以后,我们无法再去演出。唱歌是你会了才去唱,但相声你要会说了就不去听了,这也是个矛盾。”
但对于李鸣宇而言,多媒体是相声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考虑过衍生产业链,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有独立的演出许可证,现在我们创作了自己的电视剧本和电影剧本。以后会朝这两个方向去努力。”张伯鑫说。
但对于张伯鑫而言,甚至连小剧场都不是相声的最佳表演场所。“茶馆才是最原汁原味的相声表演场所,因为茶馆是相声演员离观众距离最近的表演场所,甚至要比小剧场更贴近观众。”
“所以茶馆和小剧场也是不同的经营模式。茶馆的优点第一是和观众的距离近;第二是演员能在茶馆中表演,更能从生活中抓出一些包袱点,而且我们更敢说话,我们知道如何抓住一个点幽默讽刺时事,引起老百姓的共鸣,这是很多电视上经常出现的相声演员做不到的。”
但张伯鑫并不排斥多媒体,“我们也会考虑去拍电视、拍电影,这些都是我们商业演出的一部分”。
虽然不同的相声小剧场在关于相声发展的理念上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但事实上这些各有特色的小剧场并没有为此“剑拔弩张”。
“相声界要比外面想象得团结。”贾仑对记者说道,“尽管我和张伯鑫有着经营理念的不同,但我们还是师兄弟呢,有的时候我也会去他那说相声,我们的私交还是相当不错”。
为此张伯鑫也表示,其实大家都是在为相声的发展谋求一条出路,只是方法不同。
而在王笑天看来,相声师徒传承的优良传统让中国的相声演员们之间有着彼此无法割舍的联系。“相声在表面上看好像谁骂谁几句,看着不团结。其实往上走,很多人都是一个祖师爷的徒弟,这么一看都没必要说了。艺术理解的不同不代表个人关系的不好,私底下大家都是好朋友,艺术需要百家争鸣嘛。”(实习记者 陈杰)
(摘自 《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