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板声里唱人间悲欢 粉墨背后道生活感悟——访河北梆子名家杨丽萍
杨丽萍,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师承河北梆子名家刘俊英。杨丽萍嗓音高而亮,声腔圆润动听,特别是大慢板、拉腔等板式,经她唱尤显燕赵悲歌之味。“让我唱行,说话我不太擅长。”舞台上的她形象俊美,扮出戏来端庄大方,功底扎实;舞台下的她则一脸憨厚,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温婉娴静的气质。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杨丽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小时候和很多同龄女孩一样,爱唱爱跳,舞台上七彩的灯光和演员飘飞的裙裾,在她眼中是最美的画面。对戏曲如痴如醉的她在得知戏校招生后,立刻乐颠颠儿地报了名,1973年,杨丽萍凭借良好的先天条件顺利考入天津戏曲学校。“那个时候刚好是大唱样板戏的年代,所以我学习的多是腔调固定的样板戏,尽管这样,我还是兴奋得不行,觉得终于能唱了,真好。”
和杨丽萍聊天,你会觉得很轻松,她澄澈的眼睛里写满真诚,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言语都透着朴实和坦率。在戏校的日子是学习的基础阶段,每天比别人加倍刻苦的练功是杨丽萍给自己定下的原则,就像上了弦的机器不知疲倦,不论唱念做打,她练起来总是有股子韧劲。“每天都要争取比前一天进步,不能让老师白教,早起晚睡、扭伤磕碰是常事,学戏时我总是爱自己逼自己。”
杨丽萍身段柔软,压腿抻筋等功夫练起来不在话下,但唯独下高这个环节,可苦坏了恐高的她,摔伤自不必说,心理恐惧这个槛才是最难过的。尽管如此,杨丽萍还是通过自我暗示和反复训练,强行克服着这个心理压力。在毕业演出的文武戏中,以出色表现受到关注。“我就是喜欢唱,由衷地热爱这个行业,所以不管条件多艰苦、演出多繁忙,我也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1977年,杨丽萍从天津戏曲学校河北梆子专业毕业,进入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开启了她艺术生涯的黄金期。刚进剧院时的杨丽萍对一切都感到陌生,看着前辈、名家在舞台上如行云流水般的精湛表演,在后台偷偷学习的她总是心里痒痒的,看完自己就练,遇到不懂的便悉心请教剧院前辈。这个谦虚又好学的学生也吸引了很多老师的注意,演戏之余,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点拨她。
机会总是青睐有心人。一次,饰演《断桥》中白素贞一角的老师病了,不能参加演出,剧院老师正急得团团转,一眼瞥见了安静地躲在角落里背词的杨丽萍。这个成绩优异的高材生能不能顶起这场角色吃重的重要演出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杨丽萍被剧院老师临危受命,第一次饰演传统戏中的主要角色。“当时都是老艺术家在给我配戏,自己心里可紧张了,但后来看到台下观众对我的认可,又觉得很兴奋。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鼓励和赞赏,这也成了我日后演出的动力。”
从此,杨丽萍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登台机会,无论角色唱腔是伤感深沉还是细腻委婉,她都能将自己清丽的气质和华美的舞台融为一体,让观众在她的表演中感受河北梆子传达出的至善至美。
不断寻求新起点
在时时刻刻要接受观众检验的舞台,演员为了达到理想水准,除了要不断刻苦练功,还要注意增强内心的感悟和涵养。杨丽萍为此而辗转度过的艰难日夜外人不得而知,舞台上,她总是努力地向喜爱她的观众颔首微笑,在音乐和灯光下认真表演,把对艺术和观众的热爱全浓缩在那高低变换的唱腔里。
1980年,杨丽萍以《蝴蝶杯·投县》参加天津市文化局举办的全市青少年演员汇报演出,她以高亢嘹亮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人物形象塑造,从600余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河北梆子唯一一等奖获得者。1982年,她又以《大祭桩·路遇》参加全市直属院团青少年演员汇演,因繁重而出色的唱念做舞再拔头筹。1986年举行的天津市首届戏剧节上,杨丽萍又在新编古装戏《红线女传奇》中摘得主演奖,充分展示了自己在舞台创作方面的可塑性。此外,她还被天津歌舞剧院邀请,在歌剧《党的女儿》中出任女一号。初出茅庐却屡获佳绩,这或许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舞台下的杨丽萍有多么努力。
艺无止境,在成绩面前,杨丽萍感到更多的是压力,她要把最精湛的技艺呈现给观众,但怎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艺术水平呢?她想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河北梆子名家刘俊英老师,但刘老师为人低调,对徒弟的技艺一向要求严格,尤其是徒弟的为人,一直是她收徒的首要衡量标准。“我很开心能拜到刘老师门下,这是我河北梆子演出事业中的一个新起点,在和刘老师的学习中,我开始不断看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师每次身体力行地为我示范教授,老师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亲切谦和的为人风范,让我受益颇多。”
采访中,不善言谈的杨丽萍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第23界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仪式上,杨丽萍成为那年本市惟一获此殊荣的演员,而“梅花奖”改为两年一次的评奖,也更增加了她获得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准备评奖之前,因为临时改动剧本,不足四天时间准备参赛剧目的杨丽萍可是叫苦不迭。“剧本台词从头至尾全都改了,全体演员甚至都集不齐时间一起排练,那几天我饭也吃不下去,觉也睡不着,整天以泪洗面。”压力可以毁人也可以成就人,在导演的鼓励和指导下,杨丽萍为《窦娥冤》中的窦娥设计了一个在法场被斩后“僵尸倒”的动作,每天中午她都窝在排练场,苦练这个出彩的硬摔动作,而满堂彩的观众反馈则充分印证了这段付出的价值。除此之外,在新编戏《恋猴山》中,导演为杨丽萍设计了一个技巧十足的孔雀舞片段,连续的肩膀抖动牵动着每一根骨头,几天练下来,杨丽萍已经抬不起胳膊,穿衣伸袖都成问题。“这出戏里,京剧、豫剧、孔雀舞等各种艺术穿插,让我学到了不少新东西。表演完毕,不少戏迷反应表演新颖,看着过瘾。”
《双官诰》是传统名剧,其中最著名的为《三娘教子》片段,杨丽萍和剧院同事一起挖掘整理了这出传统唱段,尤其是塑造王春娥这一人物时,杨丽萍巧妙地运用自己嗓音和声腔特点,将大慢板、拉腔等板式唱得畅快淋漓。特别是“秋风吹得娘心寒”一段,悲悲切切,感人至深,虽没有伴奏,但她高八度的唱腔唱足了戏中人的情致。
冤深似海的窦娥、沦落风尘的杜十娘、深情守望的赵锦棠、断机教子的王春娥、千里投状的赛上珠、慷慨就义的江姐……杨丽萍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己清丽脱俗的气质,每一次至情至真的演出,都像在和观众做心灵对话,优美的唱腔余音绕梁,隽永深沉的情愫更是感人肺腑。
不计较才能有所得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事业上收获成绩的杨丽萍讲起自己的家庭,眼神中流露着深深的自豪和幸福感。“我爱人非常支持我的事业,女儿也很懂事,温馨的家庭始终是我内心最值得依靠的港湾。”
说起和爱人的相识,杨丽萍的语气中透露着感恩。那是杨丽萍在戏校学戏的日子,戏校校长十分爱才,平时常给学生说戏,赶上放假,还会热情地招呼不回家的孩子到他家过节。“当时我们每次去,校长的儿子几乎都在家,一来二去我们就认识了,大家聊起来意气相投,慢慢就成为了朋友,最后顺利进入婚姻殿堂。”说起那段青涩甜蜜的回忆,杨丽萍实在地笑笑,“自己把人做好了,自然就能碰到好的人。”
在杨丽萍看来,几十年从艺路上,风光有过,坎坷自然也不少,面对挫折和遗憾,她信奉顺其自然的原则。“凡事努力过就好,其他的过去就过去了,不争不抢不计较。我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也收获了不少戏迷的厚爱,这些对我来说足够了,始终是不断敦促我进步的动力。”
杨丽萍形容自己性格偏内向,也正是这种温婉娴雅的气质,被她巧妙地揉进艺术表现中,在舞台上尽显张力,由心生情,以情带声。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杨丽萍诠释起来总是有着自己的特色,每次都会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舞台上,她就像一只浑身散发光芒的凤凰,每一次振翅都能带动起观众的热情,让人在她演绎的悲欢离合中感叹动容。生活中,杨丽萍则是位沉静温暖又不多言的女子,每一个微笑都入心而化,让人在那恬然淡定的气质中慢慢读懂她的人生。《天津广播电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