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轮演出 讲述人:孙丽云 李小凤

1984年1月29日,按照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由县文教局领导主持,召开了剧团全体成员会议。在学习文件,统一认识之后,宣布解除1983年3月签属的分队合同,并队合团。合团后的第一场戏,是同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五〕为县三级干部会议开出的专场,剧目是《潇湘夜雨》。这是一部情感剧,表现的是秀才崔通中举做官后弃妻再娶,原配张翠鸾寻夫反被诬陷,受尽苦楚。后来,张翠鸾与时任提刑廉访使的父亲张天觉在临江驿重逢。张天觉了解女儿实情后,将崔通刁妻治罪,使女儿冤屈得伸,家人团圆。剧中,张天觉由孙丽云饰演,张翠鸾由李小凤饰演,崔通由孙洪云饰演。演出很成功,受到普遍好评。

剧团领导抓住这一良好开端,对原有剧目又进行了近10天的加工、巩固,于2月15日〔农历正月十四〕带团出征。第一个台口在遵化铁厂,首场演出的是《十二寡妇征西》。演员阵容,舞台排场,博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第二场戏是《窦娥冤》。这是观众点的戏,当时让团长王恩顺很为难,因为饰演窦娥的演员因故未能到场。幸亏演员刘桂珍主动救场。

在第三个台口王庄子演出时,观众对剧团的演出质量非常满意,招待得非常尽心,演员们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第五个台口马兰峪演出时,演出的剧目是《十二寡妇征西》、《宝莲灯》、《挡马》、《佘太君》、《杨金花》、《青天吏》。当地村民看后非常满意,夸我们的剧团比他们自己的评剧团演得好。经村民提议,村干部出面与东陵文物管理处联系,全体演职员以半价游览了全部景点。要不是剧团被召回基地,地方上还要续演两日。

这次演出自铁厂起,经党峪、王庄子、王各庄,再到马兰峪,共5个台口,历时一个月零五天。领队王恩顺、何显威。
  
  ●剧团第二次解散 讲述人:何显威

1984年7月底,县委、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解散县梆子剧团,同时拿出了四点意见:〔一〕剧团解散后,演员是全民固定工、集体固定工的,县里安排工作;〔二〕够退休条件的办理退休手续。〔三〕本着自愿原则,乐意到外地剧团的,个人联系,县里帮办手续。〔四〕个人有意办剧团的,可利用剧团设备。设备作价,团址可以借用。

为保证这一意见得以全面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解散剧团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宣传部、政府文卫科、财政局、劳动人事局、县文教局。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成员有剧团和主管局的老同志韩文生、何显威、宋国华、李庆绵、郭胜芝等。

第一件要办的事是人事安排。工作小组拿出的方案是:〔一〕全民固定工最好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剧团属事业单位,演员去厂矿重新学技术难度太大。〔二〕个人自谋出路的,县里要支持,保证调转手续顺畅。〔三〕除国家正式固定工之外,在剧团工作多年的合同工、副业工也要安排工作,单位条件可放低。

第二件要办的事是财产清理。工作小组的意见是,将剧团的物资、服装、道具、灯光、舞台等设备一一清点造册,移交财政局。所有物资归置到剧团仓库,加封暂存。

上述两件事的提议上报后很快获得通过。随后,又召开了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对人员流动做了具体安排:韩文生、何显威、马殿春调县文教局;赵彦春调劳动服务公司;张小燕调三屯营陶瓷厂、王孝敏调县文化馆;孙洪云调种子公司;岳树海、张印忠、傅建军、陈章富调物资局;李波、高胜山调链条厂;崔彦文调乡镇企业局;李小云、李福迈、吴斌调县一中;王孝章调交通局;郭振和调档案局;孙慧珍调城建局;黎丽华调粮食局;杨秀调工业局;李洪生调民政局;吴淑芹、张景波、李小凤〔因人在保定未去报到,后将关系办到保定二团〕调县二中;黄志敏调一实小;冯鹏程、王加利、张福文联系回唐山;宋国华、金世波联系去开平;董玉林、王德顺由县文教局办理退休手续;王晓奎、王燕、刘柱成、于宝森、张小乐、张子胜自选剧团调走。其余临时工下放回家,工资、路费参照前文规定办理。人员安置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同时物资亦责专人如期清点入库。

到1984年8月中旬,剧团解散后的一切应办事宜全部处理完毕,在迁西存续17个春秋的河北梆子剧团最终落下帷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