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看到河北梆子《前门前》建组时,得知本部戏由李利宏导演,边文彤老师舞美设计,王洪玲和王英会主演,便对此戏充满了期待。但是在这部戏响排的时候,才知道这个戏的故事背景是关于企业改革的。当时就想着这样的戏肯定是既难写又难导,不知主创们以什么样的角度将这个戏呈现在舞台之上。在意识形态教育大于一切的今天,我们已经完全埋没于口号之中,如果还是这样题材的戏,势必会造成观众的反感。所以一直在想如果这个戏写不好,排不好,很有可能会步入其他戏的后尘,失去了自己本有的特色,苍白无力,成为政治的宣传物。当今天看完这部戏时,很让人欣喜的是这部戏口号化式的内容占据了故事很少一部分,编剧和导演还是力图通过情感来传达着一种传统与时代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喜欢李利宏导演的原因,因为感觉他所导演的戏曲作品里,经常会避开宏大叙事,重在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从人得情感深处去彰显一种人性或者一种精神。不过正如我前面所说,这部戏属于很难写,又很难导的作品,所以从今天的演出中还是感觉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不过相信经过主创们精心的打磨和修改后,这部戏肯定会成为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的又一扛鼎之作。
首先,这部戏的主题不明显。当看完前三场戏时,以为这部戏的主题就是方媛媛要说服父亲,大胆的对正阳楼进行革新,满足更大消费者的需求,故事肯定围绕这个脉络进行展开。但是在第四场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方媛媛创新失败,父亲仍坚持手工厨艺,于是马上转变想法,这部戏可能说的是要继承我们优秀传统,而切不可冒然创新。但是看到最后,才发现这部戏的主题仍再说创新是时代发展之必需,是企业改革之关键,但切不可冒然创新。于是看完这部戏我抓到的关键词是创新,但是围绕创新具体要突出什么精神,从戏里面讲的很含糊,也很多变。
第二,这部戏不以感情线为主,但是其中却包含了多个感情纠葛的内容,可能这部戏想通过多人的感情纠葛,来为后面方媛媛与辛宝来的感情做铺垫,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是这样的,其他人包括方师傅的徒弟与方媛媛、服务员与方师傅的徒弟等人感情戏的衬托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而方媛媛与辛宝来最后提出分手也很突兀。他们的分手对于故事主题并没有很大的作用,并且他们分手的理由也很牵强。
第三,这部戏能明显看到李利宏导演风格的是第三场戏。现代戏很难将传统戏曲化的程式表演融入其中,尤其是表现都市生活的戏曲题材。而这部戏的第三场却巧妙将厨师摆擂切菜场面与戏曲的做工表演融入起来,感觉很新鲜,同时也很精彩,足可见话剧导演出身的李利宏老师有着深厚的戏曲导演功底。不过有一点感觉不太合适的是该戏将打擂的厨师包括方师傅与专门来表演做工的演员独立了起来,即当他们展现切菜功夫时,幕后出来几个戏曲扮相表演,而师傅们却呆在旁边观看,我想如果能将师傅们切菜同表现切菜的戏曲人物互动融入起来,那肯定为更加的精彩,更令人称绝。
第四,从整体来说,这部戏一共分为四场,前一、二场占据了该戏一半的时间,其实在前两场他们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到该戏的主题,再加上还有一些很多无关紧要的情节,使这两场显得有点散,略显拖沓。例如第一场只需交代故事发展的原因,但是这部戏却用了很大的篇幅,很多的人物来浓墨重彩的展现,其实他对后面的铺垫起的效果是甚微的。第二场戏中方师傅对孝顺牌坊、对其父的受辱经历可以简化,方媛媛姑姑带着儿子来要房子的情节可以删掉。另外,这部戏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第四场,但是第四场很明显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故事内容,所以很多情节显得很突兀,包括方媛媛用机器切菜、方媛媛与辛宝来的分手、方师傅最后态度的转变,都给人一种匆匆收尾的感觉。
这部戏的舞美设计是边文彤老师,边老师的舞美设计着实为本部戏增色不少。在本部戏里边老师继续沿用自己个性的舞美设计风格,将透视化、线条化、简约化与中国风相结合,将前门前商铺、正阳楼、北京四合院艺术化的呈现在舞台之上,整个舞台错落有致,使这个戏一出来就给人很精致很考究的感觉。最后不得不说两位主演王洪玲和王英会老师的演唱,如石破天惊,撼人心脾,精妙绝伦,拍案叫绝。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