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着小脚,紧着身子,晃着拐棍,八十岁的老太太卢明月急慌慌地朝村西赶,她这是听见了锣鼓声——庄科村新秀剧团的东路梆子又上演了。台上,一个声色娇嫩的旦角在浅唱,一个动作俏皮的小生在打诨,让拥挤在台下的村民笑成一片。
这段柔美过去,接着上台的是声震屋瓦的老生唱腔。这个完全不用假嗓的梆子绝活,是整台戏曲中最精彩的段落,只听得演员吼声一出,听众屏息凝神,声音在绕梁而去时戛然而止,周围群众齐喝彩。农民演员以真声嘶喊,从心灵高唱,其昂扬其振奋其自信,简直是生活中的电闪雷鸣,将梆子腔称之为“中国古老的摇滚”,一点也不为过。
细问得知,台上的花旦和小生原来都是反串演出的孩子。花旦的扮演者是12岁的志鹏,小生的扮演者是14岁的丹丹,志鹏的爷爷、丹丹的姥爷都是剧团的老演员。在沾化县冯家镇庄科村,这个养育了五代戏曲人的戏班取名“新秀剧团”。团长赵文德解释说,“俺们村这个五十年历史的老剧团,特点就是孩子们踊跃参与,这些后起之秀是我们的骄傲!”每年正月初一开始的村里表演,吸引着四邻乡亲赶大集似得凑来,庄科村已经成为乡民眼热的“戏窝子”。
不仅仅是10来岁的娃娃能在台上歌舞,这个老戏窝养出的“戏娃娃”还有三个走进了大学校门。在山东艺术学院,李振伟是戏曲打击乐三年级的本科生,李伟伟学的是扬琴,李慧学的是月琴。一到春节放假,李振伟打锣,祖父李希玉拉梆胡,父亲李宝民演唱,冰天雪地里的小村庄就飞出了耿直响亮的梆子腔。
30岁的李月国是庄科剧团的“角”,他的旦角扮相漂亮、唱腔细腻,给东路梆子添加了不尽的柔美。其花旦,声色脆亮,恰似山花娇艳;其青衣,优美舒展,小调温柔无限;其老旦,犀利传神,冷眼看破离合悲欢。在李玉国温馨的小家里,一摞摞的戏曲碟片排在床头,电视机里播放着的正是《锁麟囊》,李月国这个大半年时间出海打渔的渔民,最大的喜好就是学习各种戏曲经典唱腔。妻子笑着说,丈夫在海上空闲的时候,就对着大海唱戏,也不知道谁能听见!
不单是李月国,每个庄科艺人都有日常坚持练戏、练功的习惯。年初都要奔赴各方去打工,这些农民艺人每个人都怀揣好几个剧本,在空闲时候演习自己的唱段。进腊月回村排戏的时候,每一个演员都已经将台词背好,只需要捏合走场就可以了。腊月晚上排戏,正月演出,串村落,走乡镇,跑县城,已经成为这个农村戏班的年度习惯。
二十来个小记者围在志鹏哥哥、丹丹姐姐身边看鲜红的油彩,小女孩点点问道:“这些颜料涂到脸上,你不疼吗,不难受吗?”听丹丹姐姐说一点也不疼,一个小男孩偷偷地用手蘸了一下油彩,就朝小伙伴脸上抹去。被抹了油彩的孩子也不恼,右胳膊一拐,左胳膊一张,一个老生亮相,大喊一声:哇呀呀……大胆!
庄户剧团的演员们给小乡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腔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