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雅艺术团的大名之前已有耳闻,据说是以演出京剧、昆曲、梆子等传统艺术为主的民营剧团,去年曾在丰台数度献艺,可惜阴差阳错从未谋面。
14日,罡雅艺术团首次来到门头沟影剧院,上演两场河北梆子传统大戏——《白罗衫》和《寇准背靴》。应该讲,这是很明智的决策:一、相对于京昆,梆子在远郊区县显然更有市场,虽不及评剧那般大众化,却因门头沟已数载未见梆子演出而显得较为难得;二、根据我的观察,门头沟观众似乎格外青睐没看过的剧目,了解剧情的成分更大些。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虽说气温直冲三十度,上座倒还差强人意。
不知何故,罡雅艺术团的演出既无节目单,也未用字幕介绍演员。因剧场大厅树立着主演张四刚与政协贾主席合影的易拉宝,从而可以断定《白罗衫》的姚达乃张所饰演,其余各位就没地方猜去了……
《白罗衫》系河北梆子传统名剧,其中《夜审姚达》一折常独立演出。这是一出典型的做功戏,一号角色姚达表演繁重。张四刚就职于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职称为国家一级演员,奈何梆子艺术在京城演出市场所占比重已如江河日下,故登台机会极少。通过便利条件查询,得知罡雅艺术团即由张出资组建并任艺术顾问,可见其对舞台之眷恋、对演出之渴望。
张四刚昨日表现不俗。还是从易拉宝得知,他除去梆子本门拜师王伯华先生外,亦向京剧名家萧润增、朱秉谦先生问艺,从麒、马二派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姚达这一人物的身上,也确实糅合了不少京剧衰派老生的东西,讲究的髯口技巧和大段的念白,深含麒派韵味。“夜审”时手不动而盘中茶杯飞转的绝活更是赢得满堂喝彩,只恨我简陋的设备无法将之记录完全~
从散戏时连谢两次幕也可以看出,演出是成功的,连走“吊毛”时“掭”了的闪失也无人责难,反而对认真的表演继续用掌声给予鼓励。部分观众抱怨唱段太少——需知,作为历史悠久而形式完善的剧种,河北梆子可不是仅有“梆子腔”那么简单!
晚场原定的《薛刚反唐》因演员患病临时换了《寇准背靴》,又是一出做功戏。主演寇准不知何许人也,一口卫梆子,用鼻子唱戏,个人不太欣赏。其身段还算边式,帽翅功也不错,风趣的表演颇受欢迎,倒显得我有些不合时宜~
其余各位演员就水准不一了,不再多言。作为民营剧团已属不易,尤其是演出梆子这种传统艺术的就更为难得,还是应肯定和鼓励为主。
虽说祖籍河北,但回白洋淀老家仅有一次,况且尚在幼年,记忆早已模糊不清。然而,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却异常吸引我,一曲“金牌调来银牌宣”,何止百听不厌!的确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愫。
为庆祝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全国昆团齐聚京城。除去不售票的一场顶级荟萃,最值得期待的演出也在14日:下午大观园戏楼折子戏,大轴是北昆张毓文和许凤山先生的《长生殿.小宴》;晚上长安大戏院串折《长生殿》,从《定情》至《埋玉》共八折,由上昆蔡正仁和张静娴先生主演。南北昆坛名家同日演绎李杨爱情传奇,堪称佳话。而我竟还是选择了河北梆子——归根结底,这是我的“家乡戏”呀!
提到昆曲,不免又生几分感慨。2001年举办的庆祝昆曲申遗成功汇演,由张继青、候少奎等大家领衔,上座也难遂人意。直到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问世,昆曲才在年轻白领和高校学子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开来。“白牡丹”的艺术水准暂且不论,其理念绝对极其成功,耐人寻味。同为中国的古老剧种,是否也能从中借鉴些什么东西呢?愿梆子发掘自身的优势、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市场的规律、满足观众的需求,努力去赢得更广大的观众群!我期待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