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古城女人》:小人物谱写民族大义颂歌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09-14) 文/图:宁昊然

山东梆子《古城女人》剧照宁昊然摄

“请问你,几点了?”

“表摔了,针停了。”

“你拿一个坏表有何用?”

“上有罗盘指目标。”

上世纪30年代的山东一座古城城隍庙外,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女人和一个扮成买烟女的地下党员对上了接头暗语……9月9日,一场名为《古城女人》的山东梆子剧在济南市百花剧院首演,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一次次把观众带入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古城女人》由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创作,是菏泽市入选“十艺节”的重点剧目。

自带铺盖排练剧目

山东梆子是山东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其唱腔优美、激昂高亢,深受老百姓喜爱。《古城女人》由国家一级编剧韩枫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李永志担任导演,由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下属的山东梆子剧团演出。故事描写了1937年山东一座古城内,织锦店女店主陶贞兰一家人面对日寇暴行,从最初害怕到舍命抗争,完成了一件旁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演绎了一段大义、大情、大悲、大爱的感人故事。

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杨俊华介绍说,该剧与以往抗战题材有所不同,首次把视角对准抗战背景下的普通中国女人。通过一个普通女人思想历程的变化,揭示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抗战必胜的深刻主题。

“山东梆子剧团因自己没有剧场,又恰巧菏泽市大剧院正在举行迎接‘十艺节’的活动,8月29日至9月9日期间,剧团租借山东省吕剧院百花剧院排练剧目。”杨俊华告诉记者。

虽然政府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了剧团一定扶持,但院团仍需自筹部分资金。为节约成本,该剧组自带碗筷,在吕剧院的车棚里做饭;自带铺盖、折叠床,睡在吕剧院提供的空房子里。“剧组演员加其他工作人员有110余人,如果在宾馆吃住,一天得一两万元。这样吃住,一天两千元就够了。我们从生活上节约,用来弥补剧目其他花费。”杨俊华说。

以个性鲜明“小人物”取胜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在观看完这部戏后表示,这部戏在塑造人物上很成功,是在写“小人物”的事迹。剧中人物形象鲜明,人物塑造多在剧情的悬疑推进中完成。

“本剧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从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入手,塑造了一个普通女人经历了生与死的磨练,最终被唤醒成为一个敢舍家、敢舍命的平民英雄形象。作者没有刻意拔高人物,而是写了她的儿女情长和家庭纠纷,将主人公还原为普通人。”原滨州市戏剧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王新生在第二天举行的剧目座谈会上如是评价。

  在场的多位专家均表示,该剧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其取胜之处。此外,专家指出该剧在部分情节处理、演员唱腔的处理、演员调度以及舞美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剧本,提高演出水准。

  李永志导演表示,该戏排练期间几经波折,还更换过导演。他接手后,仅用20天排练就公开演出了,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该戏截至目前还是毛坯,还需要继续修改、加强排练。

  “依团代传”传承濒危剧种

  《古城女人》是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继2003年的《山东汉子》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山东梆子现代大戏。

  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介绍,山东梆子剧团是原菏泽市戏剧院的两个专业剧团之一。今年7月份,菏泽市戏剧院更名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负责山东梆子、枣梆、大弦子戏的保护和传承重任。但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只有山东梆子和枣梆两个团。大弦子戏虽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但因长期没有剧团,面临着无人可传的危险境地。菏泽市戏剧院决定以另外两个团为依托,选调部分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学员学唱大弦子戏,大胆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

  “依团代传能解决无人可传的问题,避免了地方戏曲院团普遍招不到学员的尴尬,降低了传承成本。从剧团挑选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大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舞台经验,能显著提高大弦子戏的传承质量。”徐向东说。

  “我们的一些优秀演员几个剧种都可以唱。”《古城女人》的主演李健对记者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