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地方戏曲的山东“样本”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2-07-17

今年3月,以廉政教育为题材的莱芜梆子《儿行千里》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汇报演出,引起强烈反响。4月举办的山东省首届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中,省内60多个院团、20多个地方戏剧种的75个新创作小戏参演,近万名观众现场观看。在7月6日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暨颁奖晚会上,山东代表团带来的现代吕剧《杨广和》荣获创作金奖,该剧主演荆延国、孙世华、张明霞荣获最佳表演奖。

近年来,在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相关政策扶持下,山东地方戏曲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再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在观看山东省首届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后表示:“经过努力,山东的许多地方戏剧种拥有了各自的保留剧目、领军人物和热心观众,一批新戏大戏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山东的成功实践为地方戏振兴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加大扶持让地方戏曲“唱”起来

山东是地方戏大省,上世纪50年代,地方戏剧种多达39个,地方戏一度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形势变化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同全国许多剧种一样,山东地方戏发展进入低潮,到2006年,全省能够演出的剧种仅14个。

“吕剧是山东代表性地方戏,然而现在看不到了。电视上见不到他们的影儿,广播里听不到他们的声儿——老艺术家们在哪儿?”2010年底,一封胶东农村群众的来信引起了山东省领导的高度重视。2011年初,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山东省宣传文化部门启动了“山东地方戏振兴工程”。同年11月,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将“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列为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以政策扶持为突破口,以扶促兴,山东省地方戏曲起死回生。

五音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曾在济南一带广为传唱,鼎盛时期有东、西、北三路,目前只有西路一支被传承下来,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地方戏剧种。作为该剧种的保护传承单位,淄博市五音戏剧团先后获得各类扶持资金500多万元,排演的现代戏《腊八姐》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剧种主要传承人霍俊萍两次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

“对于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4个地方戏剧种所在院团,每团每年给予10万至20万元扶持资金;对65名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1万至2万元补助。”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为民告诉记者,通过这一措施,已经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恢复或新建地方戏剧团11个,复排或新排地方戏剧目50多出。

今年初,山东省启动了流动演出舞台车配送工程,省财政首批投入500多万元,为16个下乡演出多的国有院团分别配备了一辆流动演出舞台车。按照确定的年度文化惠民12件实事规划,全省完成改制的106家国有文艺院团将全部配置流动演出车,实现“一团一车”全覆盖。此外,省级财政今年还拿出10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为500个演出场次多、效果好的庄户剧团配备音响、灯光等演出器材。目前,全省有各类庄户剧团5200个,每年演出10万多场,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

打造精品让地方戏曲“靓”起来

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表示:“不是地方戏没有市场,而是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山东把精品剧目的创作生产作为振兴地方戏曲的关键环节,坚持以演带兴,使戏曲精品成为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008年,山东省设立了“艺术创作专项资金”,结合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和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资金数额每年大幅增长,2011年达到2500万元。其中60%以上用于扶持地方戏创作生产,对重点剧目从选题论证、剧本创作到排练演出、加工修改给予全程资助,对在全国重要戏剧比赛评奖中获奖的院团和个人进行重奖。与此同时,各市对地方戏剧种及相关院团的扶持力度也逐年加大。济南市从2011年起,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支持包括地方戏院团在内的各类艺术创作及基层文化活动;青岛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600多万元,用于鼓励艺术院团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近年来,山东相继推出了吕剧《苦菜花》、山东梆子《画龙点睛》、柳子戏《江姐》、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等一批地方戏优秀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文华大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整个山东地方戏呈现出创作、演出“两繁荣”的景象。

培养人才让地方戏曲“传”下去

7月12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山东省电影学校正式更名为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学校在保持原有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将增设山东梆子、茂腔、五音戏以及戏曲编剧、戏曲导演和戏曲音乐等戏曲类专业和舞蹈类专业。

“地方戏不同于一些热门艺术门类,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能否把人才培养好,是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大课题。”刘为民表示,山东通过健全戏曲人才选拔机制,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011年6月,山东省举办了首届全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通过这次比赛,茂腔、柳琴戏、五音戏、柳腔、两夹弦等剧种各自涌现出了一批好苗子。在莱芜梆子新编历史剧《长勺之战》中,80%的演员为年轻演员,其中主角扮演者仅26岁。今年4月举办的首届山东省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又为地方戏演员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

除了以赛代练,山东还积极开展戏曲人才在职培训,全面提升戏曲队伍专业技术水平。近两年来,省、市两级培训各类戏曲专业人才3000多人次。

戏曲人才培养重在从小抓起,为此,山东省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戏曲教育发展的意见》,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省直院校对中专阶段戏曲教育实行免收学费,并探索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10年一贯制教育试点。同时,加强实践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各戏曲教育院校与文艺表演团体、戏曲演出场所、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对接,建成了50多个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戏曲教学实训基地,增加了在校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

如今,山东地方戏剧种已由2006年的14个恢复到22个,周姑戏、四音戏、聊斋俚曲戏等8个濒临灭绝的剧种喜获新生。“现在,山东省正积极筹备成立‘山东省振兴地方戏促进会’,请省委或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担任会长,宣传、文化、财政、教育等部门和各级地方戏院团都积极参与,从而加快山东地方戏曲振兴步伐,使其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刘为民表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