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匣村章丘梆子剧在章丘市百脉泉广场举行庄户剧团汇演。因为章丘老百姓历来有唱戏听戏的传统,特别是章丘梆子剧更是因为深得人心,当晚的广场上,吸引的3000多名群众观看演出。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农民庄户剧团能深得这样多群众的喜爱?
石匣村章丘梆子师出同喜班
“听老辈人说石匣村章丘梆子剧团传承200年历史了,是唯一能够保留下来的章丘梆子剧团。”石匣梆子剧剧团团长于山兴告诉记者,章丘梆子又名山东讴,靠山梆子,也叫东路梆子,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明朝时随山西移民传入章丘,在当地语言风俗,章丘秧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发生很大的变化,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梆子腔称为章丘梆子。
“石匣村剧团师出同喜班,最早同喜班有个艺名为‘马回子’的老艺人在村里教唱,收了个徒弟叫于小辫,在周边地区很有名气;后又经过清朝末年新泰人福祥老师传授。”于山兴表示,章丘梆子历史上分子弟班和科班两种,章丘最早的科班是五同师兄弟,同居、同文、同喜、同奎、同会。科班就包括同喜班,而业余的石匣村章丘梆子和已解散的白球剧团就是子弟班。石匣村剧团一般在春节期间和每年六月二十日祭龙王神时演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上一辈老人介绍,孟良崮战役胜利时章丘梆子还曾参加过慰军演出呢。”于山兴说。
戏台服装和唱腔突显古老历史
石匣村有个戏台,是道光年间建设的,距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戏台边有块石碑记载着戏台的建造与重修历史,后来又经过光绪、民国时期几次重修,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村里流传下来的戏服中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凤冠、大红蟒、石黄靠和黑披风,这些东西都是藏货,完全用手工织成。”于山兴说,这些东西都是老一辈人攒钱从西藏购买的,一直在剧团人员手里好好保存着。除此之外还有50多年前的老剧本手抄本,都很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据了解,章丘梆子唱法以本嗓为主,每句最后一字行腔,用假嗓翻高演唱,发出讴字的尾音,腔调高亢激昂,抑扬动听;在表演方面讲究做、念、唱、手、眼、身、法、步一丝不苟。演出剧目有“一骂,二斩,三打朝,四大征,五大反”之说。
正在申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日演出近8时的时候,百脉泉广场上大雨瓢泼,观众纷纷离开广场避雨,剧团成员遗憾地取消了演出。
“这次挺遗憾的,没有把戏唱完。”主演韩孝忠的于亮兴告诉记者,章丘梆子今年已经连唱了7场戏了,没想到天公不作美,这场戏虽没演出完,但也深受市民喜欢。
“我们剧团现在有36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8岁了,还能拉弦;最小的也已经30岁。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戏。”因为剧团历史悠久,传承的资料比较详细,今年已经在申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亮兴表示,由于剧团本身非专业,只能工作之余排练或者演出,又加上资金不足,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石匣村章丘梆子剧团传承堪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