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京剧论坛提到了裴艳玲,既然提到她,不妨说一说她早年一些事情,所叫“秘事”.是为由头,“早年”应是事实,与同好者共交流。

裴艳玲,1947年9月26日(农历八月十二日),生于河北省肃宁县傅佐村,小名叫“信”。父亲裴聚亭,学京剧武生,在家乡很有名气,继母袁喜珍是河北梆子旦角演员。裴艳玲两三岁时就跟父母天南海北的闯码头。有人说她不是亲生,说电影《人鬼情》里小秋芸是她的原型。电影里小秋芸母亲与人私奔,自幼酷爱戏曲,想成为父那样的好武生。因而刻苦学艺,渐渐成了戏班里的台柱。一次演出被省剧团选中,正式进入剧团。60年代,她名声鹊起,成为剧团的头号女武生。 “文革”中因无戏可演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四人帮”倒台后,重返舞台,以精湛的技艺蜚声害海内外。丈夫不支持她的事业,离家而去,她深感人情寡淡,决心一辈子献给舞台和钟爱的戏曲艺术……

要我说,电影里剧情有艺术处理的部分,也并不是枳句来巢,也有真实的一面。见过裴艳玲学戏的老人们讲,裴艳玲小时候就有过人的天赋,她看过的戏,都能把戏路、程式、台词,锣鼓点儿如数家珍地背过来,还能触类旁通,模仿生旦净丑等行当。1952年秋天有一次演出,临时演员未能到场,年仅五岁的裴艳玲,就能登台救场。9岁时,裴艳玲和父亲裴聚亭搭班于河北灵寿县京剧团。当时裴艳玲不到十岁,以扎实功底和较广的戏路名扬家乡周边数县。傲气的父亲与灵寿京剧团的领导合不来,团里硬是一段时间不给他们安排演出。过一年多,父女二人决定离开灵寿。1957年,裴艳玲和父亲应聘到山东省乐陵县京剧团,月薪400元,这在当时一个县剧团,钱数不能说少了。演出期满,他们要离开,剧团领导不同意,小裴艳玲就是团儿里的“摇钱树”,好说歹说强留了几个月,最后还是走了,加盟石家庄以东的束鹿县京剧团。束鹿地界自古文风雅盛,文化底蕴不错,裴艳玲父女开始还如鱼得水,尤其裴艳玲,小小年纪就已挑大梁,那里戏报上写着:“主演裴艳玲,十岁,文武老生……”她演到哪儿火到哪儿,据说拥挤的就像赶集一样。

1958年,全国整风运动蔓延至地方,束鹿京剧团在山东临沂等地演出。运动伊始,性格孤傲的裴聚亭首当其中受到攻击。一夜间大字报贴满了大墙,有的说他“拜金主义”、有的说他“自私自利”,有的说他“用女儿向党讨价还价”,还有的说他杀过人。裴艳玲一见吓坏了,跑去问父亲:“你真杀过人?”裴聚亭一听发起火来:“我杀过谁呀?!栽赃啊这不?!”说完出来看大字报,暴跳如雷,气愤难当。等剧团回到县城,工作组找裴聚亭谈话,说给他两条路,一个是给你戴上右派帽子,领女儿离开;另一个把户口落在这儿,给你们最高待遇,你们俩安安心心的好好干。

裴聚亭虽是唱戏出身,也许并没有太多政治细胞,但看到剧团来真格的,好汉不吃眼前亏,怕女儿的前程断送了。考虑再三,终于服气软儿,最终留下。就这样,裴艳玲转了正,月薪从250元降到200元。两父女和剧团领导心里都明白,浅滩难盘巨龙,真龙早晚要飞。大约过了半年时间,河北省选拔优秀河北梆子演员,组建“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省文化厅下来选人,到束鹿县京剧团。一是裴艳玲少年有名,文化系统有所耳闻。二是这里人才不少,比如还有后来有个叫包金山的蒙古人也分去,原名叫阿拉腾奥勒,后来写出名扬全国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那人。河北省文化厅领导发现了裴艳玲,派人蹲点儿一个月,见她难得人才,极力劝说,要她改行。裴艳玲有意向改行,离开此地早就是她的心愿。父亲裴聚亭倒觉得裴艳玲改行唱梆子影响前途。但是机会难得,也就顺同意了女儿的心愿。58年底,省里调令下来,剧团的领导故意压着不办,打定主意拖一天算一天。

59年,裴艳玲的名声越过家乡数县,河北山东一带越演越红,团领导魄力小,怕赔钱,就是不敢扎大城市的剧场。好几次裴聚亭找到团长,说咱们应该去大城市演出,比如省会天津,打响我们京剧团的知名度。团长还是犹豫,怕赔钱。裴聚亭答应赔了钱我们爷俩不要工资,回不来我去借钱。团长同意了,去往天津。这底,剧团在天津劝业场五楼天华景戏院演出,首演剧目《金刀镇》,裴艳玲演孙大圣,紧接着演了《闹天宫》,还有《水帘洞》,还有《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很快遍火了起来,在天津演了一个月,裴艳玲红于天津卫。此时,裴聚亭又给女儿请了第二个老师崔盛斌,天津拜的师,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真正的“名角”。

此时,省文化厅再一次发调令,要裴艳玲进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此县京剧团领导担心裴艳玲一走,剧团塌台,无论如何还是不放人。1960年春节前,裴聚亭一家人不辞而别,他们极不满意县剧团领导的做法。先坐夜车到保定,第二天转车回到肃宁老家。春节过后,裴艳玲与父亲一同赴津,正式加入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那时她十三岁。裴聚亭在团里当教师,裴艳玲则拜在李(兰亭)派弟子,京梆名武生郭景春门下,可巧郭景春也是束鹿人,裴艳玲刻苦学艺,一步步走出河北,名誉全国。

我曾查到过一篇研究右派的文章,文中曾说,河北束鹿一个姓裴的客串演员的女儿艳玲,演武戏出了名,剧团领导为了挽留他的女儿要给他戴右派帽子终于韬光养晦,获得去京演戏的机会,毛泽东也亲自观赏了裴艳玲的《闹天宫》、《宝莲灯》。说“如果不是那个小小县剧团的当权派爱才或爱钱,裴姓演员早就戴上右派帽子下了乡,从此沉沦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裴女也许便就此被埋没终身了。”

有人说,裴艳玲主演的《人鬼情》和《响九霄》,是借戏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细看《人鬼情》里有她的历程行止,《响九霄》有她探讨艺术改革的思想,也可算是浓缩版的艺术人生吧。我个人认为,也许是个错觉,裴艳玲随着年龄越大,她早年的京剧情怀就越在血液里激荡,有一种强烈回归意识。仅是思想上的回归,属人之常情。裴艳玲却在五十知天命之年,以当年为改京为梆子的勇气,毅然而然奔向京剧舞台,勇气是人钦佩,行为难免过于自我。这并不是说裴艳玲不可以唱京剧,京剧(包括各种戏曲)本就属于人人参与的范畴,我只是想说,裴艳玲的艺术扎根在河北梆子的花园里,虽然上台表演京剧也颇不俗,更是早年做科出身,但是至今似乎只有人承认她是河北梆子里最好的武生,却少有人说她是京剧界的“活武松”、“活林冲”之类?其实京剧这碗饭,从台上到台下,比梆子也好端不到哪儿去,到底何种滋味,裴艳玲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我这个外行甚至认为,裴艳玲不必要把个人情愫夹杂至现实生活当中去,除非有其他的原因,艺术和历史有它的的必然,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不是换剧种就能生机再发的,也并非是英雄末路,新陈代谢,往来成古今。我觉得,裴艳玲艺术上当然超过了她的父亲,却还是继承了艺术上的孤傲,看她一路走来,从县城小剧团到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从河北梆子剧院到河北京剧院,专业无可挑剔、但是恃才傲物的孤傲脾气,也是不太出彩的地方。我一边写这篇文字,脑子里流动着裴艳玲名剧《夜奔》《武松》《钟馗》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姿,她身上那股男人少有的,如清泉越涧,裂锦丝飘般的俊隽英气,成为历史的定格,时代的绝响。

本贴由文化沙漠于2008年11月14日09:08:4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