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晚,由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创排的经典剧目《宝莲灯》在天津海河剧院唱响。本场演出也标志着自今年4月开始的河北梆子《宝莲灯》全国巡演完美收官。
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该剧先后在宁夏、甘肃、青海、广东、山东、天津等地演出,总路程14200多公里,足迹遍布大剧院、高校、部队、乡镇、社区,共演出68场,观看人数超过77000人。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梆子剧院”)董事长王晓英介绍说,此次大规模的全国巡演,创下了省梆子剧院建院54年来,演出涉及地域最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场次最多、反响最强烈的演出纪录。
探究此次《宝莲灯》全国巡演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省文艺精品创作,以市场的眼光打造影响广泛、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唱响天南地北,河北梆子受热捧
从“西北行”、“南方行”到“周边省市行”,在多项演出纪录背后透着一个事实:河北梆子知音遍天下!
巡演首站,剧组来到有“塞外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拉开了“西北行”的序幕。巡演负责人李平芳表示,这是省梆子剧院建院以来首次到西北地区演出,“能否开门红,刚开始大家心里真是捏着一把汗!”
4月1日,河北梆子《宝莲灯》亮相宁夏人民会堂。随着大幕拉开,典雅的服饰、绚丽的舞台、高亢婉转的唱腔在一瞬间吸引住了观众,情到深处,许多人潸然泪下。银川市民张丽说,自己从来没有到过河北,更没听过河北梆子。这次看到演出的广告,票价也不贵,带着好奇心才进来的,没想到一坐下就挪不开眼睛了。演出结束后,张丽仍舍不得离去,又在会堂门口仔细看海报上的介绍,记下演员的名字。“听说这部戏还要在银川演出几场,我要带着家人再来过过瘾!”
巡演也让离家在外的河北老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客居银川多年的段先生是保定人,看完演出后他眼含着热泪说:“1958年我作为知青来到大西北,此后就再没现场听过河北梆子。没想到50多年了还能在这里看到家乡戏,真是太亲切了!”
首演的满堂彩给了演职人员莫大的鼓励,李平芳表示,作为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作品,河北梆子《宝莲灯》的艺术水准自不待言。而在西北的“首战告捷”更让大家坚信,唯有真正的艺术精品,才经得起时间、观众和市场的检验。“‘西北行’的圆满成功为此次全国巡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平芳兴奋地介绍说,“此后相继进行的‘南方行’以及‘周边省市行’巡演也都收获了观众的掌声和热评,可以说燕赵大地土生土长的独有剧种在省外掀起了一阵阵河北梆子旋风。”
李平芳所说的“河北梆子旋风”席卷了银川、兰州、西宁,又在广州、佛山、深圳、滨州、德州以及天津等地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在深圳戏院演出时,82岁的干维新老人特地乘车1个多小时赶来观看,演出结束后又到后台看望演员:“我大小演出也看过几百回了,这还是第一次来后台,我就想抱抱孩子们,你们太棒了!”深圳市民邢兵竖起大拇指说:“深圳的5场演出,我跟着看了4场。《宝莲灯》果然名不虚传,像这样文武兼备的好戏不怕没人看,就怕买不到票看!”在山东滨州市无棣县文化中心,原定两场的演出,在观众强烈要求下又加演了四场,而且场场爆满。在天津海河剧院,市民赵先生舍弃了另一场名家云集的戏剧演出,专程赶来看河北梆子,“好几年没看过这么过瘾的戏了,从舞美设计到演员表演都堪称完美,这一趟来得值!”
打造传世精品,传承创新齐头并进
四个月的全国巡演,河北梆子《宝莲灯》每到一地都能“叫好又叫座”。与如今戏曲界普遍的不景气状态相比,这样一出声腔极富特点的地方戏如何脱颖而出?又如何“俘获”天南地北的观众并久演不衰呢?“《宝莲灯》能够得到省内外观众的认可,关键在于它有扎实的艺术基础。”李平芳对记者说,“从1960年首演至今,该剧已经在中国戏曲舞台稳稳站立了50多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剧中有文有武,热闹和门道都有得看,老少皆宜。”
要想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剧目,李平芳认为首先是要坚持传统精髓。“人们看戏讲究个原汁原味。参加全国巡演的演员班底,已经从第一代更换到了第三甚至第四代,但我们始终坚持河北梆子的传统精髓。在文戏上,新版《宝莲灯》基本保持原貌,要让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唱腔;在武戏上,我们精益求精,剧中的戏曲武艺绝活多达十余个,这在全国戏曲院团中应该属于较高水平。”“此外,演职人员自身的创作态度也很重要。”李平芳认为,不论多么优秀的剧本,多么炫目的道具,如果演员的态度有偏差、功夫不到家,同样不可能演绎出精品剧目。“这次巡演包括演出和排练,演员们光快靴就磨坏了100多双,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我们这儿随处都可以印证。在青海演出时,因为海拔较高,很多演职员都出现了高原反应。扮演圣母的王云菊老师55岁了,仍然顶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上场,表演上丝毫不懈怠;扮演哮天犬的户海蒙一场武戏下来五六分钟喘不上气儿,吸了三袋氧气后才慢慢缓过劲儿来;扮演仙女的赵璇演出中晕倒在舞台上,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对不住大家,给剧院抹黑了’……”说起这些隐藏在大幕后的动人故事,李平芳哽咽难言,“‘戏比天大’,大家知道,要想得到观众认可,就必须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辛勤汗水。”
对于一出优秀保留剧目来说,在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也是老树开出新花的保证。“该剧在创排之初就秉承了创新的理念。”在剧中扮演刘彦昌的著名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刘凤岭说,河北梆子《宝莲灯》是在传统剧目《劈山救母》的基础上,参照了舞剧《宝莲灯》改编而成的。新版《宝莲灯》与原传统剧目相比,主题更加鲜明,剧情更为集中。音乐设计中吸收了昆曲及民歌旋律,在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壮中增添了缠绵、欢快的成分,这与“沉香救母”的剧情相结合,更能打动观众。业内专家认为,如果说省梆子剧院靠《杜十娘》、《挡马》等剧目起家,那么,它的发家剧目非《宝莲灯》莫属。前者以继承为主,后者则以创新为主。该剧巧妙地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无形中将观众带入到戏中,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这是戏曲艺术各个门类高度融合的结果。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李平芳表示,在全国巡演的过程中,省梆子剧院还尝试与其他剧种院团合作,进行了一次“南腔北调”首开先河的交流,以此寻求演出模式的新突破。
6月17日晚,广州市友谊剧场,由省梆子剧院与广东粤剧院联袂演出的《宝莲灯》隆重上演。“广东粤剧院演出了《巡天》、《洞天福地》、《二堂放子》三场,其余场次则由我们来演出。”李平芳介绍说,虽然两个剧院以往演绎的《宝莲灯》存在一定差异,联排时间也比较短,但经过编导的巧手打造,粤剧优雅婉转的唱腔与细腻的文戏令人折服,而河北梆子拿手的十八般武艺也在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到现场观看演出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激动地说:“这真是舞台艺术难得一见的盛景!南北两大剧种的艺术交流意义重大,不失为跨剧种融合、打造经典剧目的一次创新之举。”“粤剧与河北梆子同场飙戏,而且还是演出同一个剧目,机会难得,这为双方取长补短、借鉴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列东说。李平芳则表示,作为南北戏曲文化的一次碰撞和交流,合作演出有助于提高河北梆子在南方沿海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为契机,河北梆子会走得更远、更好。”
抓紧人才培养,与更多观众结缘
在省梆子剧院内部,大家给此次巡演的《宝莲灯》加了个可爱的注解———青春版。顾名思义,此次演出班底以二十多岁的青年演员为主,青春朝气,活力十足。
在戏曲界面临人才断档困境的大环境里,省梆子剧院能够拥有众多青年骨干,实属难得。王晓英介绍说,这得益于剧院在十几年前开展的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6月,为了让河北梆子后继有人,省梆子剧院与省艺校(今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建立了河北梆子少儿培训基地,在专业老师的指导熏陶下,一批戏曲艺术的好苗子茁壮成长起来。“2006年,我们争取了40个编制,把这批孩子留住了,现在他们都成了剧院的中坚力量。”“作为我省代表性剧种,河北梆子的传承离不开后续人才的支撑,这也是巡演中我们大胆启用新人的初衷。”李平芳表示,为了培养年轻演员,剧院许多离退休的名家和一级演员甘当绿叶,鼎力相助。“巡演开始前,我们专门请了齐花坦、田春鸟等16位《宝莲灯》的老艺术家班底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从这些不计名利、倾囊相授的老艺术家身上,年轻一代不仅学了戏,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19岁的张警月也在剧中扮演圣母,她11岁进入少儿培训基地,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演员。“在这里,有一种踏踏实实演戏的好氛围,这是我们最看重的。”
王晓英表示,如今戏曲界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许多优秀演员都选择到北京、天津等地发展。“如何留住人才,为河北梆子发展补充后续力量?我们也一直在摸索中。省梆子剧院的待遇、条件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我们会尽可能地为年轻人搭建一个平台,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创排剧目时,我们会根据演员的自身特色,为他们量身打造合适的文戏、武戏,以便发掘潜力,展现他们各自的特长。”
除了保证人才不断档,主动开拓市场、培育观众群体对戏曲发展来说同样不可或缺。“此次全国巡演,我们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王晓英说,“在观众群体的培育中,年轻人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他们现在接触到的文娱活动多种多样,如果我们再不主动出击,传统戏曲市场无疑将进一步萎缩。为此,巡演除了在大剧院演出外,还多次走进大学校园进行公益演出,让更多年轻人近距离体味河北梆子的魅力,取得了很好的推介效果。”
李平芳介绍说,在兰州农业大学演出时,能容纳1500多人的礼堂内,竟挤进了2000余人,连坐席两侧都站满了前来观看的师生。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唱腔和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彻底点燃了现场师生的热情,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竟响起了100余次掌声。演出结束后,大学生们竞相上台与演员互动,让演员在自己的衣服上签名,场面十分火爆。
精彩的演出不仅打动了大学生们,也培养了不少小观众。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演出时正值“六一”,现场来了许多带孩子的教职工家属。刚开始,学院教务处的孙老师担心孩子们没听过戏,怕哭闹起来影响演出,谁知演出一开场,五彩的灯光和梦幻的布景立刻吸引住了孩子们的视线。到武戏部分,小朋友们更是瞪大了双眼,恨不得跑到台上帮沉香的忙。家长们纷纷表示,好多孩子都是第一次看戏,没想到《宝莲灯》在孩子们心里竟然完全没有距离感。小学五年级学生张重喆认真地说:“这是我儿童节收到的最好礼物!”“年轻人甚至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戏曲,而是缺少看戏的机会和氛围。”谈及进校园演出,李平芳感触颇深,“这次巡演中,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到当地的高校进行演出,学生们对《宝莲灯》表现出了追星般的热情。”
王晓英表示,优秀保留剧目只有在不断演出中才能体现自身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打磨、提高。“巡演的成功举办也坚定了我们开拓市场、培养观众的信心。我们排演的艺术作品有没有创新?吸引力够不够?能不能扣住年轻人的脉搏?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都将在市场和观众的不断检验中找到答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