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崔振月烟抽得很凶。
吃午饭的时候到了,演员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到作为伙房使用的一个大棚里。这天的午饭是包子,有肉的有素的,还有汤。
这里是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张官屯乡田庄子村。崔振月带领的,是黄骅市国营国光河北梆子剧团。
剧团的历史很悠久,当初是由三位民间艺人发起的。1952年,正式“入了编”,改名叫“国光”,就是“为国争光”。从那时起,到今天为止,这个剧团已经坚守了59年。
这中间当然经历过种种的磨难。但好在,都挺过来了。
崔振月在剧团里呆了40年。他是黄骅市官庄乡吴庄子村人,12岁时跟团学艺,除了中间当过4年兵,他一直跟这个剧团捆在一起。甚至他的儿子、儿媳也跟随了他的脚步。女儿本来也在剧团,但后来出去开饭店了。
剧团现在有40来人,“在编”12人。这些年,他们的“主打市场”就是农村,一年大约演出7个月,他们的流动大棚从这个村庄转移到那个村庄,不管走到哪里,哪里都会响起铿锵的鼓点和慷慨悲凉的唱腔。
在农村演出不容易。这些年,他们曾经在演出时让大雪压塌过大棚,曾经在演出时遭遇暴雨不得不紧急换戏台,曾经遭遇过车祸但好在“人平安”,曾经遭遇一场大火,“只剩下一件戏服”,然后又从零开始。这个名义上的“国营”剧团,不得不在时代的变幻下“自己出来吃食儿吃”。
观众们很热情。81岁的潘玉龙老人是邻村人,他早早就来到大棚里,老人很高兴。一台戏就是一个村庄的节日,大棚外面很快聚集来小贩和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成为一场“乡村嘉年华”。
崔团长对于剧团的历史充满骄傲:“像我们这样的剧团,全省才有7个!”,但对未来也充满忧虑。现在他们每年能演400多场,足迹踏遍了附近的村庄。但在他看来,只有能够拢住好演员才是一个剧团长久发展的根基。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他显然无能为力。
演出定在下午两点。演员们在后台开始收拾戏服、化妆。 下午1时55分,大棚里响起铃声。演员们在幕布后面准备好。2点,铃声又响了,这次,大幕拉开了。
剧团大棚外很快聚集起众多小贩,甚至还有不少娱乐项目,成为一场“乡村嘉年华”。后台 放戏服的木箱上,注明了剧团是“国营”。 崔团长也得自己化妆。 正在化妆的演员。后面的小黑板上写着排练通知。 台下的观众越来越多。
台上的“军爷”,正是崔团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