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从古至今就有赶庙会的习俗,这从全区在明清及民国之际所建的300多个戏台可以看出。由于忻州古城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条件等原因,古城庙会也就格外引人注目。而由于戏剧和庙会紧紧相连,逢庙会必要唱戏,因此戏剧也就成为忻州古城的最大亮点。

有史记载,忻州古城的庙会是在每年的五月举行。关帝庙、城隍庙和兴寺庙都要举办。选择在这个时间举办,老百姓有祈雨的意思表示。城隍庙是在每年五月的初一至初九,关帝庙是在初九至十三,兴寺庙是在十七至十九。在这三个地方举办庙会,必要聘请著名艺人前来唱戏助兴?熏其中,光绪年间的著名艺人刘德荣就是最突出的一位。

刘德荣1871年——1913年?现忻府区忻口村人。出身贫苦,六岁父亡母改嫁,十二岁被兄长刘德仁卖到五台县豆村镇白步云戏班学唱青衣。来到戏班后,他刻苦用功,废寝忘食,技艺日进,很快成为戏班佼佼者。他主演过的剧目主要有《明公断》、《八义图》、《荒沙滩》、《断桥》等,因演出精彩,得艺名“云遮月”。光绪十五年,刘德荣在忻州古城演出,被班主金钱豹看中,邀入其班。该班师傅孙竹安十分赏识刘德荣,将其“看家戏”《双官浩》、《东宫扫雪》、《假金牌》等传授给了刘德荣。从此他技艺愈精,愈全,步入演出的辉煌时期。

忻州古城的关帝庙是刘德荣经常演出之地。此庙位于忻府区旧城关帝庙巷14号,坐北向南,东西75米,南北30米,明代所建。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山门、关帝庙,两侧有东西配殿。关帝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刘德荣青年时代的演出主要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清晨,古城人可看到他练嗓子的身影,晚上,戏台上可看到他出彩的表演。他虽是男性,却扮相是青衣。这种实际身份和戏中角色的错位,为他赢得了极大的表演空间和知名度,使他成为了北路梆子的创始人之一。而关于他的故事也就在忻州大地广为流传。

一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来历。刘德荣从五台到忻州古城唱戏,在进入忻州戏班后就拜在了师傅孙竹安的门下。孙竹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拿手戏全部教给了刘德荣,而他自己从此后再不唱戏,自动退位。以后在古城只能看到刘德荣在演戏,而不见了孙竹安的身影。这样在忻州百姓中就流传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说。这种情况在古代的演艺界其实是很少有的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师傅不会把技艺全部教给徒弟,总会“留一手”。孙竹安这样做,一方面说明他为人宽厚,爱才如命,另一方面也说明刘德荣演出才艺的确杰出。二是“要命旦”的来历。是由于他演出才艺高超,知名度大,被邀到四处唱戏。l889年,当他来到定襄受禄村的时候,就为村人演出了传统戏《九件衣》。山于演出十分到位,场场出彩,于是引的台下观众争先观看,一时人涌如潮,掌声不断。出于当时场面比较混乱,有一名老者竟被踩死。这样由于他演出精湛,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夺命旦”。可惜的是,民国三年,当刘德荣再次应邀到定襄受禄村演出的时候,竟因吼唱过多,吐血而死,一代艺术家就这样去世。这次是他由“要命旦”变成了“旦要命”。这种情况若放在有现代化音响设备的今天,是不会出现的。

三是慈禧最喜爱山西戏的来历。光绪十六年,刘德荣赴张家口演出《乾坤带》一炮打响。跻身于全国戏剧名家行列。光绪18年,应京城最负盛名的梆子戏须生泰斗“元元红”郭宝臣的邀请,搭上郭宝臣的“义顺和”戏班,在京城广德楼演唱,名震京城。慈禧听说山西来了新的名家,遂传旨让刘德荣进宫。刘德荣给慈禧奉上自己的拿手戏《双官浩》,深得慈禧亲睐,当场赏赐凤冠一顶,蟒袍一袭。可以说他是忻州艺人中最早进宫唱戏的演员之一,为北路梆子的发展和弘扬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刘德荣生有四子,其中的三个儿子刘明山、刘宝山、刘玉山后来都成了戏剧名角,都继承了他父亲的北路梆子表演艺术,都传承发展了北路梆子,关于这些,很值得我们后人记忆。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古城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帝庙虽已经过修复,但还是显得十分空荡。若放在一百多年前,我们就会看到古城戏剧的红火,看到刘德荣在关帝庙的精彩表演。那种已逝的记忆,已逝的精彩,就是现在回想,也令我们倍感亲切和陶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